清明感懷
清明感懷
作者:段德珍
過了春分,清明就一天天臨近,不管有雨無雨,清明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一個濕漉漉沉甸甸的日子。
清明祭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每到清明人們都會到烈士陵園及自家祖墳掃墓。在冥思中寄托逝去的英靈和親人,生命走了,思念仍在,清明,人們是不會忘的。
我父母的墓地在林場的東山坡上,每年去掃墓時,總會碰到一些同村男女老少,三一群,五一伙肩扛鐵鍬,拿手鐮刀,帶著祭品走向墓地。
還會碰到一些別有情趣的踏青人,認識的打著招呼,陌生的會心一笑,川流不息的擦肩而過,清明就是一場盛大的祭奠。(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清明時節(jié),小興安嶺已開始返青吐翠,路邊、山坡上的小草冒出嫩芽,柳枝長出鵝黃的毛毛狗,松樹針變得格外濃綠。那一簇簇一片片金黃色的冰凌花、天藍色的小蘭花、蛋白色的小白花競相開放。
嫩綠的葉子托著精細花瓣,晶瑩嫵媚,煞是好看。
花雖弱小,因是一簇簇集聚,顯得蓬勃,樸素里煥發(fā)著一種氣質(zhì)。她們默默無聞,沒有人去精心呵護,卻不怕嚴寒,走過冬天,只要得到一點濕潤和泥土,就能萌發(fā)綻放,生生不息,一歲一枯榮,根在生命就在,無論她們多么普通多么微不足道,但她們開花之心永恒,裝點著小興安嶺盎然生機的春天。
每次上山掃墓,我總是跟它們打招呼,俯下身來摸摸它們的葉片及花瓣,很想采上一束放到父母墳前。
但對小花心生感激,從未采過一朵!感激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在每年清明節(jié)時綻放和守候,更因為它們使我一顆傷感的心少了些沉重,多一份思考和淡定。
離開花叢,來到墓前。春風溫柔,太陽溫暖,墓碑在靜默中聳立,碑旁的紅松綻綠耀眼。這一刻,距父母那么近又是那么遠,這是一個愛的空間,已無法用語言表達。
父親1958年來林區(qū)參加如火如荼的開發(fā)建設,1964年秋天,在修采伐公路時因排啞炮殉職,年僅42歲。
父親是黨員,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多次當選模范工組長和先進生產(chǎn)者。父親逝世后,母親用她瘦弱的身軀支撐起家的脊梁。
為了家庭和孩子,母親辛勤勞作,像一頭牛拉著重負的歲月。想起在父母身邊生活的點點滴滴,心中一片虔誠。每次想起父母,特別是母親,便涌起深深歉意,為自己的年少和木然。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人生最大的痛楚與遺憾!人生無常,生老病死不遂人愿,生命充滿無奈與神奇。站在墓前,雖說是陰陽兩隔,隔不斷的是骨肉親情,總會有一些囑托留下來。
那就是叫我認真工作,誠實做人,用善良之心待事待人,平淡生活,不去計較名利得失,人生不過百年,名利如過眼煙云,一切繁華都會歸于沉寂。
如今我已過花甲之年,沒有奢望,只想平淡生活。閑暇看看書寫點文字,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感恩之心啟示后人,我的思緒清亮著。
突然,有幾只鳥兒鳴叫著在墓碑上空飛過。我抬頭望去,白云悠悠,藍天如碧,想著父母在天堂過得一定很好,父母在天之靈一定保佑塵世的兒女……
離開墓地,踏上回家之路,又見路邊草叢中的小花,,雖說它是那樣的渺小微不足道,可它們以一種精神展示別樣風采。
就像我的父母,雖然平凡,但平淡是真,是美,平凡中見偉大!
此時此刻,陽光照著,春風吹著,鳥兒唱著,花兒開著,愿讓我們的心靈像花兒一樣,把美麗帶給人間!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2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