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飯
小時候,常聽媽媽講的一個故事,現(xiàn)在依然縈回在耳邊。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古時某地有一財主,家里的幾個闊少花錢如流水,浪費驚人。闊少頭上的三尺神靈和灶奶奶都把狀子投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了。玉帝大怒,風雨雷電神也推波助瀾,眼看這個財主家,乃至這個地方大難臨頭。太白金星講話了:“陛下,降罪一家,就要受難一方,還是我下去調查一下吧!”,玉帝準啦!太白金星下凡,隱身來到財主家。巧的是財主上茅廁,太白金星順勢在茅廁登板上丟了一粒米飯。財主發(fā)現(xiàn)了這一粒米飯,拾起就放到嘴里,吃了。太白金星見狀判定,這一財主十分愛惜糧食,即使是茅廁登板上的一粒米飯也不浪費。他回天庭向玉帝稟報了“一粒米飯”的故事,并說這個財主如此節(jié)約,還十分忠厚和善良,要求玉帝降旨,賞賜這一地區(qū)風調雨順,玉帝應允,這使得財主那里豐收富足,年復一年。
故事在我們的上一輩人之中流傳很廣,他們的節(jié)約意識可以說是深入骨髓了。在上世紀60年代,收割水稻,大人收割,小孩在后面再拾一遍,確保顆粒歸倉。米飯飯碗每次都是一粒不剩,小孩也是一樣。我們上學,初中、高中、大學吃飯穿衣精打細算;工作了,50多元的月工資,在那上世紀80年代也過得有滋有味。同事、同學、親戚、朋友的交往很熱烈,吃喝也是有的,以得體為標桿,不張揚,不狂飲,絕不吃半剩半。
不知從哪天開始,家里宴請搬到大酒店里去了;不知從哪天開始,宴席上吃半剩半,甚至整只雞不動筷子了;還有很多的,不知是從哪天開始了。高檔酒,品牌煙,名茶,名菜,還有就是攀比等,這本身應該說是社會亂象,可...
過過苦日子的人,倍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我,小時候從課本上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只是詩人的語言,不太生動。我的家鄉(xiāng)安慶望江,水田是梯田,一個一個田沖,生產(chǎn)條件差,生產(chǎn)效力低,農(nóng)民勞動累和苦是難以形容的。種早稻,春季微寒,犁鈀梍忙碌在水田里,男人把一擔擔水糞挑到水田里,給稻拔草時也澆水糞,這種水糞主要成分是人的大小便,在太陽下一曬,太臭了。插田拔草,面朝水田背朝天,水糞刺鼻,螞蟥叮咬。臉上的汗流進眼里,熱辣辣的,能擦汗嗎?手上?早稻收割,就是南方有名的“雙搶”,三伏天勞動在水田里,長著密密細刺的稻葉把人弄的遍體鱗傷,與受酷刑差不多?!半p搶”后半程就是種晚稻,晚稻生長期間要打農(nóng)藥,我們那里農(nóng)藥中毒的事經(jīng)常發(fā)生,這可不是一粒米十滴汗的事??!也許有人認為,現(xiàn)在機械化、電氣化、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了,可是我們那里水田里還是不見拖拉機、收割機。哎,春風不度??!
沒過過苦日子的人,也該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有錢就浪費,不應該。錢是什么?是貨幣交換的產(chǎn)物。你浪費,就是對生產(chǎn)者的輕視,對上帝的不恭。公款消費就浪費,那是對納稅人的犯罪,性質更嚴重了。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官是舟,民是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威權者切不可把浪費當小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小龍年伊始,社會上下刮起一股反浪費清風,“光盤行動”得到主流媒體的認同,微博里也很熱烈。這些活動是從青年人那里開始的,是好事。青年人代表了社會的未來走向,我們國家的未來必須是健康的未來,主旋律、正能量應該是我們倡導和謳歌的,反浪費清風是我中華民族的民風,多好!
時光如流水,轉眼就是猴年5月了。不過,倡導節(jié)約,反對浪費還是應該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一粒米飯,事小也不小,舌尖上的浪費,也該休矣。節(jié)約一粒糧食、一寸布、一個銅板,從你做起,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真正使厲行節(jié)約成為社會風尚。
(寫于2013年5月,修改與2016年5月)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4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