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悲歌》

卷首語:人到七十四,自感時日無多。一種莫名的緊迫感將我趕出家門,趁現(xiàn)在還走得動,走一走前半生走過且一直銘刻在心之地,路走何方?腦門一拍,滇緬路上國殤墓,惠通橋。
從昆明向西,朝著太陽墜落方向,過云南驛,爬天子廟坡,走大理直下瀾滄江......
《惠通橋》
云之南,國有殤。一條路,一座橋,一座山,一條江……
二零一五的十月十七,從日出到日落,從滕沖到怒江,一整天被冪冪陰氣所包圍。沒有歡聲笑語,沒有閑情逸致,只有默默無言。(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莊嚴肅穆的滕沖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高大展廳四壁嵌滿上萬遠征軍戰(zhàn)亡士兵鋼盔,顆顆鋼盔血痕猶存,盔上彈孔赫然在目。國殤墓,枕骸遍野,陰氣逼人;層疊墓碑,陰氣凝結(jié)。靜座在亡靈墓群側(cè)畔,我默然無語,嘆一抔黃土之下為國戰(zhàn)死將士,誰無父母兄弟?野地枯骨,誰無兒女妻室?當兵抗戰(zhàn),一走數(shù)載,其生其死,沓無音信。亂世兵荒,偶得路人傳言,如獲至寶,然似信將疑。硝煙歲月,妻思夫,兒想父,及至實得死訊,香燭一對,冥燈一盞,兒悲女哭。國殤墓啊,松濤起處,天地為愁!
駕車離開滕沖國殤墓園時已近午時,急匆匆直奔怒江惠通橋。
滇緬路,乃此生最后一次重游。女兒駕車我作響導,避高速大道,專揀彈石老路。一路上,車少人稀,滿目荒凉。車至松山,日色黃昏,陰氣沉沉。女兒膽小,不敢久留,倉促吊祭之后便起身趕路。風起松山,聽松濤哀嘯,猶似當年遠征軍廝殺吶喊之聲,脊背陣陣發(fā)涼。滾龍坡至怒江全是下坡路,六十余里,路走蛇形,九曲十盤。由高望遠,怒江峽谷,長煙落日依山盡,窮秋曠野草枯黃。高黎貢山,風悲日曛嶂疊嶺,滾滾怒江水泛紅。車到惠通橋頭,已是浮色冪天,煙蒼暮靄。
暮色中的惠通橋,斑駁灰污混凝土橋塔矗立兩岸橋頭,黑黢黢,冷凜凜,厚重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仰望已顯蒼老高大橋塔,不禁往事難追,心潮難平。思今緬昔一聲嘆,萬縷幽思順江來。
惠通橋,一座愁苦之橋,一座孤獨之橋?;萃?,一座命途多舛之橋,一座刻骨銘心之橋。
至今惠通橋橋頭沓無人煙,橋西頭空空蕩蕩。接常理應是一處絕佳經(jīng)商之地,卻無飯館商鋪。是懼怕亡靈夜哭?是懼怕鬼蜮作祟?是懼怕千古冤魂在、風雨有殺聲?日暮山蒼,江風起處,橋晃人驚。月出松山,山暗江明。月色下橋塔黑影嚇人,女兒不敢離我半步。就這樣,女隨父行,漫步索橋,如赴陰曹。
從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到1944年5月滇西抗戰(zhàn)大反攻一百零八年間,惠通橋八次建橋,七次毀橋。先人前仆后繼,力盡筋疲。翻開發(fā)黃書卷,青史英名赫然在列:清末土司線如綸,旅緬華僑梁金山,龍陵增生李汝亮,同知覃克振、龍文和徐鈺;民國龍陵縣長楊醒蒼、邱天培,民國政府交通總段工程師徐以枋、郭增旺及段長陳德培。是他們,或出資,或統(tǒng)領(lǐng);或設計,或施工。在江水漲溢無常、激流浪索翻旋、土人荒蠻桀驁?zhí)靿q野谷之地,在東有刀削等子山,西有聳入云天臘勐松山之間,橋倚懸崖修造,路隨山勢盤旋,滇緬據(jù)此懸索險橋天塹變通途,其氣勢讓人望而興嘆,無不顯示國人世世代代征服怒江強勁偉力及高超智慧。先人不但次次戰(zhàn)勝江谷天險,且每每后橋勝過前橋。冬春,水落灘現(xiàn),江面凈明如鏡;群山倒影,靜穆溫柔。夏秋,浪拍云崖,濤聲震耳。車馬驚怵而過,魂魄盡出。
歷史當記住,1942年初,日寇自緬北進犯滇境,5月4日直破龍陵縣城,是夜占據(jù)怒江西岸松山山頭。
5月4日,惠通橋血雨腥風之日。西岸公路,逃難人流多如螻蟻,內(nèi)撤車輛首尾相連。草民百姓,過橋則生,滯后則亡。公私車輛與難民爭相搶道,女人呼天嗆地,兒童哀聲欲絕。吊橋鋼纜嗄嗄作響早已超過設計荷載,搖搖晃晃讓萬千生命得以生還。5月5日晨8時,愴惶撤逃的民國政府交通部長俞飛鵬下令炸橋(一說炸橋系工兵少校張祖武臨危決斷)。三聲巨響,火球騰空。血肉橫飛,車翻馬墜。主索炸斷,鋼纜落水濺起長串水花?;萃颍扑闃虬屣w天亂,殘肢斷臂血如虹!橋架墜落江中藏頭露尾,入水箱籠衣被隨波逐流。當日中午,日寇鐵甲戰(zhàn)車隆隆逼至西岸橋頭,日軍大佐手舉望遠鏡望江興嘆,面對天塹峽谷捶胸頓足。至此,中日兩軍對峙怒江,日寇直搗昆明、進犯重慶美夢破滅。
老夫此生曾四次駕駛軍車通過惠通橋,均在六十年代早期中緬堪界定界立碑秘而不宣軍事清剿行動之中,史稱《入緬堪界作戰(zhàn)》。在遠征軍當電臺兵救護兵的姑父和姑姑也曾走過惠通橋,但他們再也走不回故鄉(xiāng)。
公元一九六二年夏,時值端陽水漲,惠通橋云撩煙繞,濤聲震耳。咆哮的怒江,江水幾乎貼近索橋鋼纜,濁浪裹卷殘枝亂草飛速而下。我駕駛美式十輪大卡軍車行至橋頭,讓車上十多名測繪兵下車步行。車到橋上二十余米處,再也聽不到發(fā)動機轟鳴,唯聽雷吼濤聲。望渾濁江水掀風鼓浪側(cè)面撲來,感覺索橋在往上游跑動。走過無數(shù)傍山險道的老兵,此時亦止不住心跳加速。
這可是云南解放后鋼纜加粗過的惠通橋,不知當年遠征軍跨過細纜吊橋時又是何等險惡!史載,清道光16年之前怒江無橋,人馬過江皆舟筏以渡。(又有一說:惠通橋始建于明末。)公元1889年,“龍陵增生李汝亮‘赴省稟準’,‘督部堂岑、撫部院譚批飭永昌府龍陵廳協(xié)修。如款不敷,由善后局籌濟?!文?,龍陵廳同知覃克振倡捐,集銀千兩,并勸紳商士民協(xié)力捐助。三載橋成,但僅一個月后即被江風吹斷,以后雖竭力續(xù)修,但‘不數(shù)年又折’?!笨上攵鼙唤L吹斷之鐵鏈吊橋又是何等脆弱。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李太白蜀道難詩句放在惠通橋?qū)嵅粸檫^。史載,惠通橋第四次修橋從初始準備動工到橋成,竟歷時24年。一座橋修24年,何其艱難!
再看青史:“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1年)龍陵廳同知徐鈺認為‘土練粗脆易斷,不若洋練(鋼纜)之純熟耐久’。復‘勸捐’,得銀千兩。民國17年(公元1928年),龍陵縣長楊醒蒼召集‘鄉(xiāng)耆’討論改修‘一勞永逸之西式柔性鋼索吊橋’。并延聘英國工程師伍布蘭,蘇卡生來滇籌劃。同時多方募款,云南省政府撥助滇幣一萬元。兩年后邱天培接任龍陵縣長,得到省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的支持,組成18人的建筑委員會籌劃建橋事宜。經(jīng)多次函請,緬甸華僑公會會長梁金山先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1933年冬,梁金山先生在緬甸代聘的印籍技工和華僑技工數(shù)人同至龍陵。所用的水泥、鋼纜、鐵件等物,皆由梁氏在緬購辦,用馱馬及人力運抵工地。此次新建在原鐵鏈橋位置上進行,將原砌橋臺增高20米以避洪峰。兩岸橋臺前沿相距80米。橋塔為鋼桁架,高7.85米,以4根28.75毫米鋼繩為主索,錨固于兩岸巖壁之內(nèi)。吊桿為20毫米圓鋼,兩根一付,全橋共54付;橫梁用高200毫米的槽鋼組合,縱梁之橋面皆用木材,橋面凈寬4.35米,每次可通行7匹負重騾馬(重約2噸)。此為怒江歷史上第一座鋼纜吊橋,1935年1月14日通行,耗資8萬銀元,其中,華僑梁金山先生捐助約占三分之二?!?/p>
還是青史:惠通橋第五次修橋為1937年末。為了讓橋與趕修中的滇緬公路配套,將其改建為10級荷載公路橋。改建工程由國府交通總段管理處工程師徐以枋設計,段長陳德培和工程師郭增旺施工。其方案是:原橋臺不變;用混凝土將兩岸鋼架橋塔填實包裹,加固為鋼骨水泥結(jié)構(gòu);兩邊主索由2根增為8根,吊桿及橫梁均增密加固。1938年10月下旬竣工通車。每次可通行10噸卡車一輛。1939年2月正式開放,成為滇緬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橋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帝國主義封鎖了我國的海上交通,滇緬公路成為國際援華抗日的唯一通道。日寇千方百計對惠通橋進行破壞,從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對惠通橋進行了6次空襲,共出動飛機168架次,投彈4000余枚。每次都使橋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車輛受阻。守橋員工和部隊在日寇每次轟炸后均立即突擊搶修,但橋梁負載能力已降低,每次僅能通過7.5噸卡車一輛。
惠通橋最后一次修橋為1944年夏。當年5月,中國軍隊于各渡口強渡怒江,于6月初對侵占松山、平戛、龍陵縣城和騰沖的日寇發(fā)起全面反攻。為搶運軍火物資支援前線,橋渡工程處全力以赴,于6月18日在吊橋位置上搶建臨時人行便橋,同時修建東西兩岸碼頭,趕制浮筏二艘以濟軍運,并著手恢復吊橋的準備工作。人行便橋僅三日便竣工,浮渡工程亦于28日通航。車輛、物資、部隊等全靠筏渡,江面上晝夜繁忙緊張,車輛往來無阻。7月4日又完成騾馬橋一座。8月1日開始突擊修復吊橋。東岸被毀橋塔改用木桁架代替,鋼纜、吊桿、縱橫梁全部新架。從準備、動工到修復通車,僅兩月時間。軍火物資源源西運,保證了前線作戰(zhàn)的需要,加速了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侵略軍的滅亡。盤踞松山、騰沖之敵分別于9月7日、14日被殲,據(jù)守平戛的殘敵于9月22日突圍西逃。雙方匯集兵力拼死爭奪的龍陵縣城亦于11月3日收復。
至此,惠通橋完成抗戰(zhàn)歷史史命,直至1974年怒江建成滇西最大一座鋼筋混凝土拱橋后停止通行,留下一座老橋供游人思今緬昔,永記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擊日冠血雨腥風歷史,成為當今驢友重走滇緬路一處重要瞻吊景點。
月白風清,江風悲嘯。夜幕低垂,橋影沉沉。天明前要趕到大理,我不得不走。永別了,惠通橋,老夫行將就木,這是此生最后一次從你身上走過。說永別,仍可見,我們天堂再相會。
媽媽說過
翻過那座坡坡
就會看到一座橋
一座古老的橋
走過那座橋
再翻一個坡坡
就會看見三間房
-------------
三間土塹房
小狗汪汪叫
火煙啾啾媽在家
爺爺抬頭朝我望
-------------
在天上我看不見那座橋啊
我只看見三間土塹房
小狗汪汪叫
爺爺抬頭朝我望......
(圖片)筆者在1964年之前曾駕車四次通過惠通橋,所駕車輛即圖中美制十輪大卡,原屬國民黨輜汽十三團。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5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