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下的千腳蟲
羅浮山上的千腳蟲
這次局新聞中心舉辦期刊新聞培訓班,我有幸第二次被單位推選去綿陽安縣羅浮山培訓中心學習,第一次學習是今年四月的視頻新聞培訓班。年輕人應該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是我們單位領導臨行前的囑咐,不敢辜負領導的期望,抱著虔誠之心再一次踏上了學習的路程。
抵達羅浮山后,一切安頓就緒,和同事閑聊于寢室。同事提議說晚飯后想去山上轉轉,主要想去找找千腳蟲,其它地方都沒有這類蟲,只在羅浮山上見過。千腳蟲?這對于從小就生活在被鋼筋混泥土包圍的城市里的我來說,可謂是相當陌生,聽著這名字都感覺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人往往就那樣,對越是新鮮、刺激的事物就越能表現出好奇的欲望,“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這讓我對千腳蟲多了一分期待。
晚飯后同事們相約培訓中心大門,一起漫步在羅浮山下的道路上。夏秋之交是一年豐收季,聽著荷塘的蛙鳴,望著天邊的霞光,腦海頓時浮現出一片碩果累累的景象。不一會兒我們便來到了山腳下,在這天然氧吧盡情的呼吸著,此時摒棄一切的煩惱,忘我地享受著這閑暇時光。
“注意腳下!”同事大叫一聲,一條約莫十公分長的“毛毛蟲”在我腳邊蠕動著,我立馬就石化了一秒鐘,隨即身體又像是觸電般彈開了一米之遠,在同事們的嘲笑聲中我滿臉通紅地感覺自己弱爆了,原來我在靈魂深處對這類節(jié)肢動物是如此的恐懼,這恐怕就是網絡傳言的密集恐懼癥吧。
我驚魂未定地看著爬行的它,背部紅褐色,腳下密密麻麻的長滿了類似觸須一樣的東西,乍眼看像是一條蜈蚣,但是又不像蜈蚣那樣是“扁”的,而它算是一個“橢圓體”,不看它的外表,發(fā)現它肉肉的慢慢的爬著還挺可愛,隨即反映過來,這應該就是同事口中所說的千腳蟲吧。仔細看看路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千腳蟲,有在遠處“閑庭信步”的,有在我們附近一動不動裝“死”的,還有只顧著看美景不顧看腳下被踩成“一灘爛泥”的。于是乎一路上我們都非常謹慎,時不時地看看腳下,生怕踩著它,粘在腳上非常惡心不說,如果是益蟲破壞生態(tài)就不好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回到寢室,為了搞清楚千腳蟲到底是益蟲還是害蟲,我上網查了查它的資料,千腳蟲學名馬陸(Millipede),又稱千足蟲、千腳蟲,倍足綱節(jié)肢動物,陸生。身體有多節(jié),頭部有觸角,生活在潮濕地方,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因此可能會被認為是害蟲。部分種類遇襲擊即假死片刻(把自己蜷縮起來)。馬陸味臭,令鳥獸都不愛吃。馬陸體內有一種藥物,可以起到驅蚊作用。馬陸能噴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熱帶雨林中的馬達加斯加猩紅馬陸噴出的液體能使人雙目片刻失明。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蟲是巨人馬陸,可達38厘米長,身圍直徑有4厘米。身體黝黑光亮,有時還有紅色條紋,被觸碰后,它的身體會扭轉成螺旋形。其實,它根本沒有1000條腿。事實上,它的腳足不到300對,但這已經是一個不少的數目了。我們國家的馬陸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肅境內。
千腳蟲喜聚群活動,繁殖極快,多以枯枝落葉為食。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枯枝落葉堆中或瓦礫石塊下。專吃落葉、腐殖質;也有少數種類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農業(yè)上的害蟲。在中國的大部分南方地區(qū)均可以看到,特別是在農村地區(qū)!因為千足蟲繁殖快,南方溫暖的氣候條件創(chuàng)造了它們繁衍的好條件。
千腳蟲是不會咬人的,但是如果不小心觸摸到它,其表面會分泌一種毒素,嚴重的可致明顯的紅斑、皰疹等。
千腳蟲可入藥,《神農本草經》記載:馬陸有破積;解毒;和胃之功效,主治,癥積;痞滿;胃痛食少;癰腫;毒瘡等。而且科研人員還發(fā)現千腳蟲對癌癥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一般用于外敷。有臨床實驗證明,在一般的腫瘤處外敷千足蟲,3-4次以后,腫瘤表面可見壞死腐脫。可能與其分泌物相關,能夠殺死一定的壞死細胞。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出自三國?魏?曹囧《六代論》,用來形容壞勢力等不容易被清除,比喻被打倒或鎮(zhèn)壓的反動或敵對勢力,余孽尚存,如不徹底肅清,還會興風作浪。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這里的“百足之蟲”就是指的千腳蟲。
千腳蟲一方面被指在農業(yè)上是害蟲,加之又有丑陋的外表,還有“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種貶義的典故。那它應該是絕對意義上的“殘渣余孽”了,然而我們卻遺漏了它在藥用上的價值這一點。這無疑印證了任何事物都有著他的兩面性,人們往往對美好的事物都是趨之若鶩、如蟻附膻;對其糟粕就凜然難犯、敬而遠之,這是大家的共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并沒有什么不好,但不能忽略真善美與假惡丑之間的辯證關系。
人終究不是千腳蟲,千腳蟲會為生存而日復一日的做著同樣的事,它是被慣性帶動著生存,抑或說為了生存所產生慣性。然而人卻不同,人是有思想、有認知、有情感的高等動物,是從思想上來決定行動的,所以就產生了人性的復雜化與多元化。
人的性格決定命運,但命運往往又造化弄人,于是歸根結底為一句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最近又有人大肆宣揚人性本惡論,在這里我不發(fā)表過多的觀點,我始終相信孔圣人的人之初,性本善,善于發(fā)現人性中的閃光點,好過總糾結于某人某事的陰暗與丑惡。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悲慘世界里的貧苦農民冉阿讓,搭錯車中的退伍老兵啞叔。這些人都是外表與人格都不被世人看好的,但最終都給我們心靈造成了極大的震撼,發(fā)人深省。
如若還有機會到羅浮山,我定會再去看看那令人心驚肉跳的千腳蟲,只因他給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注重了人生要像千腳蟲那樣不停奔走的實效,堅定了我人心向善的人生導向。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