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雞”憶

贛州,扼贛閩粵湘之要沖,是江西的南大門。這里,是當(dāng)年的中央蘇區(qū),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素有“世界鎢都”之稱,又有“客家搖籃”之譽。我所在的下壟鎢礦,屬贛州九大國有礦山之一,位于大余、崇義、南康三縣(區(qū))交界處,故有“一步跨三縣,雞鳴三縣聞”之說。丁酉雞年,吾入耳順,往事“雞”憶,歷歷在目……
“白斬雞”: 小時候盼過年,哪時物資匱乏,過年有新衣服穿,還有雞臂(雞腿)吃。按習(xí)俗,臘月25日稱“入年”,正月初五叫“開年”,在這10天不罵人、不吵架、不打破碗、忌諱冇家教。有個笑話:老爹調(diào)教幼稚“明日一早就入年,打門要哇開門紅、穿衣要哇著紅裳、戴帽要哇戴紅帽、接包要哇接紅包、吃飯要哇吃紅飯……”此刻,乖孫屎尿急,叫喊“爹爹,我要去屙一鋪紅屎”,俗稱紅屎即痢疾,老爹連聲喝道“孫崽,屙屎不能帶紅啊!”玩笑歸玩笑,于是這10天,無論大人孩童,不管土和洋,有沒有文化,故作斯文,相安無事。
雞與“吉”諧音,客家人稱“祥禽”,是辟邪之神。因此,大年三十,家家殺獻雞(割掉睪丸的公雞)祭祖,然后制做白斬雞?!盁o雞不成席”年夜飯桌上,滿大盤淋澆秘技姜汁的雞塊,香氣襲人令胃口大開。席間,兩只壯雞臂夾給年長的和年幼的,演繹傳承客家人尊老愛幼美德。
“帶路雞”: 喬遷新居,客家人一般要從老屋帶來一對公母雞,俗稱“帶路雞”,這兩只雞必須在新居里養(yǎng)足百日之后,方能宰殺。這起源于一個古老傳說——千年以前,是雞將先祖帶到這方土地繁衍生息,客家人為了表示感恩,便延續(xù)了“帶路雞”這一習(xí)俗。女兒出嫁,女家要陪送一只“雞卵子”(半大雌雞)與男方送來的“雞公子”(半大雄雞)配對隨新娘回送男家,謂之“帶路雞”。意為希望女兒、女婿長相廝守,子孫滿堂。也有一種說法,“帶路雞”是母親的一種期盼,希望女兒出嫁后能記得多回娘家。洞房之夜,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的時候,往往也要共吃一只雞臂、一只紅蛋,喻為“同心同德”。
“賴孵雞”: 春夏季節(jié),母雞產(chǎn)蛋旺季,易孵窩不生產(chǎn),人稱“賴孵雞”。為了讓雞恢復(fù)產(chǎn)卵,大多用人工醒孵法:一是冷水洗。把“賴孵雞”放入冷水中反復(fù)沖洗,直到羽毛完全淋濕,一天一次,連續(xù)幾天至雞醒孵,缺點是勞動強度大,對雞不人道,容易誘發(fā)其他疾病。二拴系倒掛。拴住母雞雙腳,懸掛高處,使其產(chǎn)生應(yīng)激醒孵,但醒孵過程比較長。三鼻隔插羽毛。拔下雞羽毛一支,大小能穿過鼻中隔為適宜,從一邊穿刺到另一邊,“賴孵雞”因有異物在鼻部會想法弄掉,轉(zhuǎn)移注意力,達到醒孵目的,此方法簡單易行。
“賴孵雞”比喻懶惰、不勤快的人,尤指懶惰或喜歡睡懶覺的女人。常被責(zé)為“賴孵雞婆”。如女子相約赴圩,某女耽于收拾行頭,伙伴們久候不得,必高聲罵道:“賴孵雞婆,摸索半天舞弄嗎格?等你半天不出門?!?span style="position:relative;left:-100000px;">(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性騷雞”: 是指摘除睪丸不干凈,閹割仍具雄性特征的公雞,又稱半生雞。它雞冠沒有萎縮,也喜歡追逐、踩踏母雞,好斗并且會啼叫打鳴。它生長速度比公雞快,體形體重也超過公雞,肌肉纖維較細(xì),皮薄、肉嫩、脂香,口感鮮美,不像公雞肉那么干巴,發(fā)柴?!靶则}雞”類似太監(jiān),六根不凈性情異常,追逐母雞“嘰嘰嘰,嘰嘰嘰”聲,聽似“一粒米,一粒米”挑逗引誘母雞前來覓食。乘其不備跳上母雞的身上,叼住母雞的雞冠,強迫其趴下,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交配,有一句俏皮話:“快快快,騷雞公更快”。事畢洋洋得意地聳動雙翅,嬉笑怒罵母雞:“喔噢(傻逼),喔噢噢(一粒沙)!”便揚長而去,不愧為性騷擾的“戰(zhàn)斗機(雞)”。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愿你我聞雞起舞健康快樂,皆在歲月中安然度過。你還在讀我的文字,我還在寫我的故事,穿過世事紛雜,把四季的時光串成美麗的音符,暢響在人生的旅途上!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94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