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變遷--------過年
“胡蘿卜、咪咪甜,放到放到就過年”,這是我們小時候的一句童謠,體現了小孩對過年的盼望??稍谖业?a target="_blank">記憶里,故鄉(xiāng)過年是從殺年豬開始的。
秋天到了,天氣漸漸涼了,農村也就慢慢進入了農閑季節(jié)。冬至節(jié)氣剛過,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經常就能聽到豬撕心裂肺的嚎叫,其實在這個時候,老家就啟動了過年的前奏曲——殺年豬。
說起殺豬過年,老家這個地方對這項過年內容相當重視。因為這相當于現在辦年貨的同時,還相當于我們工作中的年終考評。一個家是否殷實、過年準備是否充分、一年過得是否幸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過年豬的大小。老家有句俗話就是“殺豬過年,樣樣齊全”;如果哪家過年不殺豬,或者過年豬殺得小,不是因為家里窮,就是家里遇上了困難,這個年過得也就不會舒暢。
表現對殺豬過年的重視,還體現在過年豬的準備上。為了過年能殺一頭又肥又壯的過年豬,家里在計劃的時候,一般都會同時買上兩頭小豬一起喂養(yǎng),然后根據豬的長勢,選擇骨骼大、能吃會睡的豬作為過年豬。對過年豬的喂養(yǎng)也絕對不會使用催肥飼料,經常用紅苕、蘿卜、青菜摻著玉米面、麥麩進行催肥。這樣的過年豬膘更厚、肉更香。
殺年豬的日期,一般是從老黃歷上選的。定了日子就要請殺豬師傅,還要通知父母到家吃殺豬飯。殺豬的那一天,
是繁忙的一天,也是開心的一天。先要挖一個土灶,放上一口大鐵鍋,加水燒開,然后配合師傅把豬殺了。接下來殺豬師傅會在豬后腳上割一個小口,對著小口吹氣(后來改成了打氣筒),一邊吹,一邊用木棒槌打豬的身子,使整個豬吹得氣鼓鼓的,最后在燒開的水中褪去毛。剖開豬肚子,取出“肚里貨”清洗好,把豬肉剁成一塊一塊的,殺年豬就結束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接下來的事就是父母要用最好的肉做成飯菜招待師傅和家人,把豬大腸、豬肝、豬腎、豬腰洗凈,晾干、然后煙熏,過年用做“盆子菜”(相當于飯店就餐的涼菜);用小腸做成香腸,余下的肉放在一個大瓷缸里,用鹽腌制七天,晾干、然后煙熏十幾天,臘肉就做成了。
故鄉(xiāng)的臘月,就是過年的籌備月。忙了一年的人們,首先得犒賞一下自己和家人,犒勞的方式就是過年的新衣服、新鞋子。以前經濟條件差,商業(yè)落后,家里只能買上布料,請裁縫到家里做,那時的布料最便宜的是棉布、然后是的確良等化工布料,最好的是毛料,那時我們最好能穿上的確良料子,通常都是棉布衣服。后來商業(yè)發(fā)達一些了,就改成到集市上買。家境好的會給家里成員添置一套夏裝、一套冬裝,家境不好的就只會做冬裝或有選擇性的做。新鞋子家境好的就會買膠鞋,不好的就會自己家做布鞋。由于我家的姊妹多,新衣服、新鞋子首先得給哥哥、姐姐買,我只能穿哥淘汰下來的舊衣服,太小的時候有時也會把做剩下的布料給我拼湊一件衣服;新鞋子我只能穿母親做的布鞋,我穿第一雙買的膠鞋,那時我已經是十四歲的初中生了。那時的小孩容易滿足,只要過年能穿上一套新衣服,一雙新鞋子,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臘月還有兩個重要的“節(jié)日”——臘八節(jié)和過小年。農村的臘月初八所吃的“臘八粥”和我們現在吃的臘八粥是不一樣的,農村是就地取材,用糯米、花生、核桃仁加上臘肉做的,有時也加點白糖。老家對這個“節(jié)日”一點也不重視,農村版的“臘八粥”也不是年年都能吃上,再說這和平時吃飯也差不多,所以小孩們也沒有什么期盼。
故鄉(xiāng)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不是北方的臘月二十三。這是過年的預演,同時也吹響了過年準備的集結號,在這一天,家里會準備幾個菜,也要“請祖先”回家過小年,飯菜比平時講究得多,同時,有一個菜是必須的,那就是燉豬前腿吃,意味著跨入了過年的節(jié)奏。家里也開始忙了起來,要忙著大掃除,要把廚房、房頂、屋外都要清潔一遍,還要清洗床單被套、磨湯圓面、做豆腐等工作。同時也要上街置辦些年貨,其實也沒有什么買的,就是買些調料、鞭炮、粉條、海帶什么的,臘肉家里有、蔬菜家里種著。
大年三十的早上,往往都是在炮聲中醒來,小時候的我一聽到放鞭炮,就興奮開了、就要起床出來玩,但母親說是過年過節(jié)的,有些“孤魂野鬼”的在外面飄蕩,小孩起早了容易撞見,就總不讓自己下床,自己就坐在被窩里等天亮。
當母親做好早飯,我們起床吃飯。因為上午比較忙,早飯一般都很簡單,稀飯加一些咸菜,有時候吃點小湯圓。吃了早飯就忙開了,母親每年都要油炸蘇肉,年糕,還要煮上幾大塊肉,所炸食品第一鍋自己是不能吃的,得讓家里的老人先品嘗后,才輪得上我們吃。
上午10點左右,就到了過晌午的時候,桌上會擺上幾樣油炸品,放點花生、切點香腸、瘦肉等,大家坐上桌吃點,有時候也會喝幾口小酒,因為這不是正餐,大家吃得都不多,象征的味道更濃。
12點左右,各家就開始放鞭炮了,放鞭炮就意味著準備吃午飯了,放了鞭炮,先在桌上擺幾樣菜做供品,請去世的人“回家”過年,通常的做法就是在桌子下面或者桌子旁邊燒點紙錢,再澆上一點酒,家里所有的男人站好,對著桌子,各作三個揖,就算請來過年了。然后把菜上齊,一家人就開始吃上了過年飯。在這些菜中有一個菜是必備的,那就是帶豬尾巴的豬臂肉,象征一年結束了。一個豬尾巴會剁成幾節(jié),每個小孩都能分到一節(jié)吃。
大年三十的下午就是除舊迎新的時間,大人會安排小孩們洗頭、換上新衣服、新鞋子后,小孩們就可以出去玩了,大人在家把臟衣服全洗了、在門上貼上對聯和門神,然后把家里里外外再打掃一遍,最后把所有的垃圾堆成一堆,點上火燒了。傳說是古代的“年”是一種兇猛的野獸,最怕鞭炮聲和煙霧熏,所以過年家家都要放鞭炮,三十天下午家家都要燒一堆火熏“年”。同時大人也會炒點花生、玉米、大豆等,作為過年出去玩時吃的干糧。
吃了晚飯就該坐歲(守歲)了,但我們那兒沒有電,也沒有電視,大家坐在煤油燈邊上,聽父母講一講過年的來歷,一些奇聞趣事,也就8點來鐘就睡下了,壓歲錢是初一早上給的,也不會多,幾毛錢而已。
初一早上三、四點鐘,零零星星的鞭炮聲從四面八方響起,自己也在鞭炮聲中早早的醒來等待天明;天蒙蒙亮,父親就起來放鞭炮了,一般都會放四顆、六顆或十二顆,意味著“四季發(fā)財”“六六高升”“月月紅”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圖個吉利。母親早起和好湯圓面,大家一起包湯圓、煮湯圓。農村的湯圓做得大,所以叫“大湯圓”,小孩最多吃兩個就夠了,湯圓里面的餡一般都是純紅糖,有時會加點炒香的花生米、有時也會放幾分錢的硬幣測新一年的運氣。
吃了湯圓就要出去上墳“拜年”了。父親會帶上家里的男孩,一個墳一個墳的轉,說是拜年,就是在祖墳前擺上一塊刀頭肉(也就是下第一刀的肉)、燒點紙錢,放幾顆鞭炮,就算是跟祖先們拜年了。我家祖墳多,爺爺的爺爺的墳都在,離得也遠,走一圈下來要一個多小時,一路上,大人會給小孩講每座墳是誰,和我們是什么關系,講一些他們所知道一些故事,其實自己對這些并不關心,只盼盡快結束后去玩。
上墳后其余的時間就是自己盡情玩耍的時間。很小的時候,每個村正月初一上午都會有一場演出,全村的人都前往觀看,場地上就會出現人山人海的景觀。自己人矮,看不到,就會站到遠地方或者爬到樹上,有時候也只能聽了。八十年代中期這項過年活動就消失了,大家就只能去公社、去火車站或者去集市上玩,回家時大家都會找點樹丫拿回家,意味著“空手出門,抱柴(財)歸家”。
正月初一的中午飯倒是簡單了,一般都是青菜炒大年三十留下的冷干飯、熱些剩菜,簡簡單單的就吃了。這樣的飯菜含有“年年有余、四季常青”意思。
正月初一下午的活動,小時候熱鬧多了,以前會敲鑼打鼓耍獅子、溜秧歌,從小就記得了“車車燈、幺姨妹……,還學會幾句小曲“正月里來是新春……”,那時我們不知道是什么,只感覺很熱鬧。現在看來,其實這就相當于北方的廟會,也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消失了,以后就變得冷冷清清的,大家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賭點小錢,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有的說過年就是打一場戰(zhàn)爭,這一點在老家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那就是走親戚和迎接客人拜年。從初二去外婆家開始,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序幕,初二的早上,早早起來,用早燉好的后豬腿下面條,里面放點豌豆苗,這就是特定正月初二早餐,意味著新的一年要“行萬里路”“長壽”。吃了早餐后,選一塊大臘肉,用報紙包好,提著就去外婆家拜年了。在四川農村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就是“皇帝不收拜年禮”,所以這塊臘肉反正又要被還回來的,所以都會選擇大一點的,看起體面一些。這一天,姨媽全家、所有的舅舅全家都會在外公、外婆家吃飯,也算是一種團圓了。
接下來的日子到正月十五,一個家主要的工作就是拜年和還拜了。自家是小輩的,先要去長輩家拜年;當長輩的又會抽時間來還拜年禮。我奶奶在世的時候,她的輩份比較高,差不多天天有來拜年的,家里也就離不開人做飯、招待客人;同時還要派人出去“還拜”。經常出現一家人分幾個地方走親戚,家里也經常有一桌、兩桌客人吃飯。這種習俗,其實就是過年了,大家親戚間相互走動。在農村,如果過生日和過年相互之間不走動了,也就意味著兩家不會再來往了,親戚關系就結束了。
元宵節(jié)的重頭戲是晚上。白天吧,經過半個來月的走親戚和迎接客人,都吃“油”到了,對吃都沒有了多大的興趣,大家簡單吃一些,晚飯一般吃點湯圓,炒點小菜,吃了晚飯就出去玩了,因為晚上有月光,即使沒有路燈的地方,也不影響出行。大家相約去一家玩牌、也有的漫山遍野的轉、也有的相約幾個人一起放孔明燈。玩到十點多鐘,各自就散了,大然后有一個重要的節(jié)目就是“偷青”,所謂的“偷青”就是在回家的時候,去別人的菜地里偷一點青菜回家。由于是傳統(tǒng)民俗,這晚誰也不去捉,大家也就是象征性的偷點,然后用這偷來的青菜喂豬,說是豬吃了偷來的青菜,一年里會長得快,少生病。
過了正月十五,年也就過完了,一年的春耕也就開始了。
這些都是我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年的習俗沒有多大的變化,形式就慢慢的變了。突然有一年,初一上午村里舉辦的演出沒有了,耍獅子、溜秧歌也沒有了……,玩撲克牌、川牌的人少了,麻將漸漸興起來了。打著玩的漸漸少了,帶點小賭的慢慢多了……。
九十年代中期,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過年就變成了外面人盼著回家,父母盼望著孩子歸來。過年的時候,平時稍顯冷清的農村,一下熱鬧多了,有人在外面掙了錢回來,買上高音喇叭,整天放著流行歌曲、早晚的鞭炮有事無事的放著、有時候晚上還能看上煙花了、麻將玩得也越來越大了……,一片熱鬧的景象。但親戚間走動越來越少了,年輕人正月初三、四里又要外出打工,短暫的熱鬧很快被離愁所替代。傳承世代的用臘肉拜年的習俗,人們也慢慢的改用糖、酒、禮品代替了。如果去那家拜年,臨走時人家給你“壓歲錢”,也就變相的告訴你,禮品收了,不會去你家還拜了。
再后來,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外出,有的整個家都外出打工了、小孩也越來越少了、有的過年不回家了、留下來的人也越來越老了,過年豬也喂養(yǎng)不出來了……,過年也就更顯冷清了。年前很難再聽見殺過年豬的聲音、正月里也少了鞭炮聲、親戚朋友就是幾位老人相互間走動,有的家已經做不出招待客人的飯菜了,出現了“推”掉拜年的現象(意思是今年做不出來飯,你們家就不要來拜年了)。即使有些年輕人回家過年,也是來去匆匆,這時候的過年,也就意味著一日三餐,吃完了飯到處轉山包……。
父親去世后,母親出來了,老家的房子空了、垮了,回故鄉(xiāng)也就失去了落腳的地方。我有好幾年沒在故鄉(xiāng)過年了。母親年前回老家轉了一趟,鄉(xiāng)村里只有零星幾老人和殘疾人。年幼的小孩和父母,要么沒有回家,要么直接在鎮(zhèn)上、縣城里買房子安家了??帐幍泥l(xiāng)村,荒草叢生;年邁的老人,有的行動緩慢、有的走路需要拐杖的支撐,有的臥病在床……,莊稼是種不出來了、過年豬是喂不出來了、飯菜做出來也下不去了、拜年也走不動了、客人來了飯菜也做不出來了……,年貨也就買了一點豬肉、粉條、海帶。也不知道過年意味著什么。
遠離故鄉(xiāng)的我們,過年沒有什么親戚走動,飯菜和平時也差不多,吃了飯也不知道干什么好……。
流傳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與生產節(jié)律緊密相連的中國春節(jié),是聆聽新年鐘聲、燃放煙花爆竹、享受"辭舊迎新"的時光;是體現春節(jié)的最大主題——"團圓",是珍惜在新舊交替的時光里,同根、同血緣的人們相聚在一起,枝葉相擁,根須相抱,溫習往日的親情,聚攏家庭的元氣,美滿祥和,享受其樂融融家庭親情時光,可是現在,變得面目全非了……。
有的說現在的過年就是讓老人開心、有的說現在的過年過的是一種文化、有的說現在過年就是過的一種親情……,可我的故鄉(xiāng)、也可以說現在中國的大多數農村,過年體現出來的是沒有了文化、老人的傷心和殘缺的親情……。也不知道明年的春節(jié)是什么樣的光景、也不知以后的春節(jié)會是啥樣……。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9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