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打粑粑
在寧遠風俗民謠中,素有“西洞粑粑北路酒”的說法?!拔鞫础敝傅木褪俏挥诳h城最西端的中和鎮(zhèn)。《說文》中云:“洞,疾流也?!睂庍h縣有四條較大的河流,本鎮(zhèn)就有舂水、仁江兩條河經(jīng)過。舂水自北而來,至多公壩時,兩岸青山夾對出,風光旖旎,婀娜多姿,是縣人出游的好去處。仁江,發(fā)源于新開西山王家,一路從山間奔來,到黃嶺時,筑壩截水成一水庫,叫鳳仙橋水庫。春夏可蓄水,秋旱季節(jié)沿半山腰的水渠淌淌而下,澆灌新開、中和、慕投幾十余村的田地,與山下的河道交相輝映,養(yǎng)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生民?!端貑枴に臍庹{(diào)神大論》有注:“洞,謂中空也。”本地喀斯特地貌典型,石灰?guī)r廣布,洞穴眾多。我不知道是哪個意思。
本鎮(zhèn)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盛產(chǎn)稻谷、柑橘、油茶、楊梅等,且民風淳樸,隱忍謙讓。又不失剽悍霸蠻之氣。正如這晝夜不舍的江水一樣,時而風平浪靜,時而神威大發(fā)。
國人重春節(jié)。過年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殺年豬,磨豆腐,泡豆腐,熏臘肉,置年貨,祭祖祈神,當然也少不了最初用來供奉祖先的打粑粑。
打粑粑獨特之處就在這一個“打”字。選用上好的糯米,先用水泡軟,上甑蒸熟,然后一大群早早請到家中的隊伍就開始忙碌起來了。一人用菜鏟把一定份量的熟糯米飯盛好倒入石臼中,兩個壯實小伙各持一根七八斤重的木制粑錘,先輕輕地擠壓,然后力度不斷加大,到糯米飯粘成一團之后,脫掉外套,裸著上身,喊著口號,你一錘我一錘弄將起來。如有心儀的姑娘在旁,更是賣力,像打了雞血似的,將手中的粑錘舞得虎虎生風,自己也滿身大汗。人家打一臼就要換人,他可以接連打好幾臼不歇氣。
年長者(我家請的照例是隔壁的七伯。)把后生挑來的粘性很重的粑粑挼下來,放入米篩里。米篩里撒滿一層粳米粉(不是吃的米線哦)。把粑粑捏成團順勢扔到旁邊的也鋪上米粉的桌子上。圍著桌子的婦女小孩則搶過來,按成厚約一公分左右的餅狀。由一名傳送員把這些成形品種一個一個地送到撒滿米粉的面板上。而且隔會兒要翻一次,以免粘住面板。
這樣的一場盛會,自然是熱鬧非凡。插科打渾,相互取笑是常事。大家哄笑一場,吃些糖果,趕往下一家。(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由于制作過程費時費力又麻煩,人們開始用機器代替了錘打這一道工序。不僅沒以前那么熱鬧,做出來的粑粑也少了許多味道。其他美食也是如此。試想一下,沒經(jīng)過錘打,用機器擠出來的玩意兒,還叫“打粑粑”嗎?
置放一段時間之后,就要放入大水缸中。隔十天半個月?lián)Q次水。久的可以吃到清明。不過味道要差了很多。
粑粑可烘,可煎,可水煮,也可炸,視各人的口味??煞虐滋?,可放砂糖,也可以加用砂糖、餅干、芝麻等弄出來的粑粑糖。當然有的小孩圖省事,什么也不放,把烘成兩面有焦鍋的熱乎乎的粑粑,一邊吃,一邊不停地換手,在空中丟來丟去,似雜耍一般。老人則用取暖的烘爐順勢烤起來,完了放點糖,對折如肉夾饃樣,啃起來。
其實這種美食,其他鄉(xiāng)鎮(zhèn)也有。北路一帶更講究一些。他們做得更圓,更均勻,更美觀。一些送人的還蓋有紅色的大“囍”字。
名稱也多種多樣。湘西叫糍粑。廣西叫年糕。工具也大同小異。有鋤頭狀的粑錘,有木制的臼。也有先磨成粉的。還有做成方形的。只不過我孤陋寡聞,不知道罷了。
李泉
2017年3月4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