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第二章》
1928年 父親6歲上小學時,42歲的大爺袁玉增才剛剛成婚,婚后無子不說四年后竟暴病身亡,二年后也就是1934年袁玉增妻子改嫁。我的太奶奶老年喪子后又遭家庭變故悲痛患病,竟也于1935年去世。但太奶奶在世時親眼見到1929年二叔袁希群,1933年姑姑袁桂榮,1935三叔袁希周相繼出生,總算也看到老袁家三輩單傳后復又香火轉盛,應該說走得也無牽無掛了。奶奶一生對袁家可以說居功至偉,父親與二叔相差7歲,其間還有一弟一妹生下就夭折,1937年還生下四叔袁希田,1939年生下五叔袁希貴,可惜四叔五叔在1944年因災后無糧被餓死。
1936父親小學畢業(yè)后就來到天津三條石,在原河北大街仁義和竹貨鋪對過的腳行胡同60號的福興扇帽社做學徒工,掌柜的是親二舅孟福香。
說到三條石和三條石歷史博物館,五十歲往上的中國人恐沒有不知道的,六,七十年代那里每天的人流車流不亞于當下任何五星級旅游景區(qū)。三條石地區(qū)幾乎是近現(xiàn)代中國重工機械產業(yè)的發(fā)源地,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也是以三條石工業(yè)為基礎,因此2004年三岔河口后改造才保留了李鴻章的“李氏祠堂”。三條石地區(qū)方圓僅四,五平方公里,北依子牙河,南靠南運河,東則是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水匯集東下入海的三岔河口,而此水過了金鋼橋才被稱天津的母親河·海河。南運河上有一座橋叫金華橋,古是有關,過橋南行便是明清天津衛(wèi)老城的北門外大街,北大關因此得名。沿北門城內前行四百米,左邊是明清時的戶部街,右邊二百米就是楊三姐告狀的原河北省的府衙,后稱城廂禮堂。北門外大街路西有斐聲海內外的隆昌海貨店和明清至民國時期的金融中心·針市街,路東邊則是明清至民國每天人聲鼎沸的商業(yè)中心估衣街,還有供高官富賈落魄皇族的銷魂的高級“紅燈區(qū)”候家后。
自北大關往北稱河北大街,未拆遷前兩邊商鋪林立,很多也都是百年老號,單規(guī)模較大的劇院就有三四家,父親說1936年初到天津時,晚上河北大街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熱鬧的很。河北大街北行約三里地,便是背靠津浦鐵路的北營門;路西叫關上,以居民區(qū)為主;路東則是三條石區(qū)域又稱關下。三條石大街在中央并直通三岔河口的李公祠堂,北邊有營門東大街,南邊有三官廟大街,三條東西大街便構成三條石地區(qū)的主要交通網(wǎng)絡,各條胡同里巷穿插其間。這里曾集聚上百個重工機械企業(yè),我小時有的胡同就三四個大廠子,天津乃至華北許多重工企業(yè)都是自這里遷出。三條石地區(qū)唯一的南北大街叫普樂大街,父親說解放前那里妓院煙館牌館曲社密布,也是打工仔們的休閑尋歡場所,但老實孩子掌柜的都嚇唬不讓去,解放后那里的老鴇子及地痞惡棍幾乎被一網(wǎng)打盡。
父親學徒的腳行胡同雖僅有幾百米,但幾乎家家是小作坊,裁縫,鐵匠,銅鋪,錫鋪,木匠鋪應有盡有,房子也都是里住人外加工或樓上生活樓下行商的格局。父親14歲進津時就與許多年齡相仿的學徒工相識,解放后這些人也大部分都留居,因此彼此都知根知底鄰里關系也都很好,幼時我們孩子拜年幾乎是逢門都進的。文革時許多人家都因為小業(yè)主身份被批斗,但都是單位來人,我沒見一次鄰里間幫著造反派抄家砸物毀物和打人的。
1937年六月日本人轟炸天津,父親只好回家,但當年河北鬧水患,再加上山東河北鬧白吉會,四鄉(xiāng)匪患也頻傳惡信,奶奶生怕父親出事,于轉年過年后再囑其來津。(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2017年6月30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2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