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泰山頂
三十年前因公出差順道爬上黃山天鵝嶺,就因為一句“黃山歸來不看岳” ,讓我對上泰山而失之動力。
2017年8月20日游歷青島后,在早晨六點許再次發(fā)動起“小柯”,出了膠州灣大橋,沿著G22,從山東東部向山東中西部奔去。這條高速路硬生生地把齊魯大地一刀割分出魯南魯北兩區(qū)域。這條高速路從“革命老區(qū)”沂蒙山區(qū)穿過。這里的山不高卻綿綿不斷且綠綠蔥蔥,山溝間不時地出現(xiàn)一座座小山村,路旁高高的廣告牌,告訴您,到了什么山,什么溶洞,什么戰(zhàn)場……。特別車開到沂源縣境內(nèi),路基起伏較大且隧洞有八座,最短的只有六七百米長,最長的有近兩公里。在平原上開慣車的我見此是異常興奮,早已忘掉了那限速一百公里禁示。(回來十多天后,短信告知我,在此有一超速百分之十,低于百分之二十的處罰單。) 自駕游就是自由行,就是要走沒有走過的路,就是要讓自己的軌跡留在齊魯大地上。
三小時后車出泰安收費站,又行了半小時市區(qū)道,終于到了泰山腳下“天外村”。由于第一次來,也是用的導(dǎo)航。當(dāng)導(dǎo)航結(jié)束時,我們并沒有看到泰山入口標(biāo)志,看看路兩邊亂七八糟地飯店及停車場,根本不像是國家級5A景區(qū)。我心生疑惑,居然把車開過了三四公里,然后打開手機百度,又折回“天外村”。規(guī)模不大的幾家停車場都無位置了,最后停在一家飯店門口,安頓下住了宿,方可停車過夜。
吃了簡單午飯,就背起相機包去上泰山入口處景區(qū)內(nèi)車站走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文山”。
景區(qū)內(nèi)的中巴沿著陡峭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屁股后面的排氣管冒著濃煙,發(fā)動機顫抖著且發(fā)出刺耳的聲響,艱難地向中天門爬行而去。 半小時后,車好不容易到了停車場,下了車時我那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在車上根本不敢長時間從窗俯視懸崖及深深的山溝,兩眼只能盯著開車者的后腦殼,真心希望他不要有半點大意。不時地抬頭望望峭壁,心里默念著,此時不能地震,否則像九寨溝那災(zāi)難了。
從中天門還要登五六十來米高的山坡,不算窄的坡道上,上上下下的人擦肩而過。下山者的疲憊不堪的樣子,有的一手握著一根拐杖,氣喘吁吁地,大汗淋漓的,短袖衫盡是汗跡。上山者興奮不已,一步登過兩臺階,恨不能一步登到南天門。(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們沒有選擇從山道徒步去登到山頂,或許考慮到夫人就選擇了索道上泰山。說句實話,泰山的索道覽車比嵩山大多了,感覺安全系數(shù)就比較高。一座吊籃里可以坐五六人,吊籃在山間峽谷里搖搖晃晃向上緩行,腳下就是溪水,樹木,及怪石。隨著高度上升,陡勢更加明顯,人好像有些失重的感覺,更像那鋼繩索是套扣在自己脖子上一樣,或許這就是人上吊自殺的模式,恐懼哆嗦閉目是唯一的選擇。那里還敢看吊籃外,腳下“一覽眾山小”的詩情畫意的美景?管他什么“文山”“神山”?那里還有的“泰安”?簡直就是拿錢買罪受。這是夫人的表現(xiàn)及驚嘆。盡管我睜大眼睛,拿著相機不停地拍,但是心里的怕還是存在的。
神話故事里的南天門,是不是泰山的南天門?管不了那么多了,還是好好看看眼前的南天門吧。在海拔1460米的危聳山間絕頂處,居然有門樓雄居。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墻點綴,金黃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兩側(cè)有楹聯(lián)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南天門是人界及神界的入口處。
此時此景我抓緊拍攝,一會用廣角鏡頭,一會用遠攝鏡頭,力求把這里山,這里廟,這里神,這里人,到我相機里來。重新留下美麗的傳說,讓我永久記憶! 泰山天下雄。泰山五岳之尊。深在此山中,你不得不認可。
過南天門,拾級而東南上,十來米高,轉(zhuǎn)兩臺階,就見天街牌坊。因為是暑期,天街上人滿為患,人擠人,擠得水泄不通。游客雖多,但在平坦的天街上漫步時,那涼涼的山風(fēng),頓時覺得自己短褲短袖有些冷冷的。從山下的盛夏,轉(zhuǎn)眼間到了山頂?shù)纳钋锛?。泰山頂上一年四季?a target="_blank">春秋。
再從天街?jǐn)D出人群,又登百余石階,終就上了玉皇頂,也叫“太平頂”。這就是泰山絕頂。也是歷代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在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我不是圣人,也不是皇帝,我就是我,我上了泰山頂。我此時此刻也情不自禁地感嘆起來,何謂“黃山歸來不看岳”?我不是三十年后專程來看“五岳之首”的泰山? 山因人而神,人因山有神而向往之。我在“會當(dāng)凌絕頂”上,深情眺望南方的蘇北地,為何我們哪里沒有山?更沒有神仙?
我真的不想下山了,不想回到我家一望無際的平原地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4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