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說“人鬼情未了”
從蒲松齡編著的《聊齋志異》,到20世紀90年代初風靡全球的美國經典愛情影片《人鬼情未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似乎對有關“人與鬼”之間的不了情結一直都很感興趣,不停用文字書寫,不斷用光影演繹,甚至家長們在管教不聽話的小孩子時,都會拿鬼來嚇唬人!于是在這種人與鬼糾纏不清的點點滴滴中,不知不覺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鬼”的不了情結,也變得越來越有新意,越來越有人與鬼之間那種看不清、猜不透、捉摸不清的氛圍,因此常常也讓身臨其境的我們,有時分不清自己和周邊的人誰是鬼?誰又是人?相互的猜疑和不信任,讓人與人之間更多了一層詭異的陰暗和壓抑。
按照傳統(tǒng)的理念“人與鬼”的根本區(qū)別就是”活"與“死”的判斷,隨著越來越復雜多變的世事紛擾,人越來越容易懷疑和彷徨的心情當再次去分辨“人與鬼”時,便有了許多時代的特征,復雜了許多,深刻許多。如今的“人與鬼”似乎是同生、同死、同成長。有時明明看是一個真正的人,但卻可以裝神弄鬼,把其他真正的人變成鬼;有時明明知道心里有鬼的人,卻人前人后象個真正的人一樣,常常讓人分不清是自己變成了鬼,還是周邊都是有鬼的環(huán)境,往往說著言不由衷的鬼話,做著表里不一的鬼事。人與鬼的定義進入了生活的意識領域,再也與一個生命是寄放在一座墳墓中,還是生活在一間房屋里無關!
職場中,往往因一時一段的權力之爭,便可以讓一個端正的人,瞬間變得象鬼一樣的丑陋;生活中,常常因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些利益之爭,常??梢宰屢粋€善良的人,眨眼間變成象鬼一樣的惡毒?!叭恕迸c“鬼”角色的轉變,再也不是“活著就是人,死了就是鬼”這么簡單的界定了。似乎活著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的自私中更象是鬼,而真正死去的人,因無欲無望的淡然,反倒更像是做人應學習的榜樣。面對這般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版“人鬼情未了”,人的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讓人活在人與鬼無法準確辨別的錯覺中,每天似乎都在膽戰(zhàn)心驚地觀看著現(xiàn)實般的《畫皮》,不停懷疑著自己周圍那些來來往往的到底是人還是鬼?他們說的到底是人話還是鬼話?他們在干的到底是人事還是在裝神弄鬼?質疑著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看似人模人樣的同類,已經從人變成了鬼?正心懷鬼胎的想干什么壞事?正鬼鬼祟祟地在想什么鬼花樣?為什么又在用鬼話連篇來欺詐著善良和真誠?彷徨、質疑、否定、探詢、防范濃郁和陰暗著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這種幾近被妖魔鬼惑般的人際關系和相處氛圍。
也許喜歡聽鬼故事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剛開始聽鬼故事時,其實心里就已經很害怕故事里的鬼了,但又特別想聽,當真的聽完后,便開始覺得自己周圍到處都有故事里的鬼影,常常疑神疑鬼的心態(tài)來把自己嚇倒。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也一樣,常常當看著別人裝鬼弄神地去害人時,心里很是害怕,但眼睜睜地看著又無力阻止,于是事后就常常會擔心有朝一日自己也會被這種裝鬼弄神的人迫害,于是就像聽了鬼故事后的感覺一樣,心里處處都覺著有鬼的影子,猜疑著、防范著、小心翼翼地活著,質疑任何人,懷疑任何事,恐懼和怕被傷害的心里充滿了壓抑和陰暗,讓自己也漸漸從人開始向鬼的角色轉變,迷失在人與鬼的不了情節(jié)中。
其實細想想當今社會真的是人鬼不分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正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一書中所言: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則必智?!?表面上人們對仁者、智者是鬼還是人看似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實際上在社會道德和人類文明進化中是有著嚴格意義上區(qū)分人與鬼的“良心法則”。這個“良心法則”用列寧和周恩來總理的話來說,即: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jù)他自己的表白或對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jù)他的行動。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新說“人鬼情未了”,筆者感悟得出一啟示:任何時候,如果是人就一定要按照人的標準去做事、做人、養(yǎng)德、修性。人活著,要做一個堂堂正正、光明坦蕩的人;人死了,也要能成為一個經得起后人評說的鬼魂。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用我們一生一世的真誠和坦蕩,來化解和釋放人心之間存在的那種被失去誠信而妖魔詭異化的人與鬼的不了情結,也才能讓今生人與鬼之間陰陽有別的理念,齷齪與坦蕩分明;是與非、對與錯得以明鑒和公斷;從此才能讓人與鬼的角色再也沒有主觀意識上轉變的誘因;至此讓人與鬼彼此的世界互無紛擾,從此各安天涯。(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2012年6月5日偶感隨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44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