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麻將
相傳,唐代有個名叫張遂的才子看破紅塵出家當(dāng)了和尚,取法名“一行”,公元722年,一行為唐太宗創(chuàng)制了一種娛樂游戲——葉子戲,深受王公嬪妃的喜愛。后來葉子戲幾經(jīng)發(fā)展,到明代演變成“馬吊牌”,由四十葉紙牌組成,分為十字、萬字、索字和文錢四類。清代,“馬吊牌”成型為現(xiàn)代意義的麻將,主要有筒、條、萬,還增加了東、南、西、北、中、發(fā)、白等,牌質(zhì)也由紙牌過渡到硬質(zhì)牌,其花樣繁多,打法各一,打牌的人也從上層發(fā)展到民間,成為一種大眾娛樂項目。
麻將歷史淵源,流傳甚廣,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麻將,堪稱“國粹”,一行實在可以告慰蒼生。
四川人打麻將在全國是出了名的,于是麻將又叫“川麻”,進而演化成各地不同的打法和稱謂。君不見,無論是在農(nóng)村還是城市,平常時間在街頭巷尾、竹林小院、商家店鋪三五成堆搓麻將的不在少數(shù),通宵達(dá)旦,樂此不疲的人也大有人在。雙休日,就我所在的城市來說,公園、廣場等地方打麻將的人常人滿為患。茶余飯后,你耳朵里聽得最多的是某某贏了多少,某某輸了多少,什么張子打錯了,本來該胡什么張子之類的話,真不知除了麻將還能不能找些別的事來談。
客觀上講,麻將本身具有較高的娛樂性和益智性,可以鍛煉人們分析、判斷、處理問題的能力,為此,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了《中國麻將競賽規(guī)則》,將玩麻將框定格在“斗智力、講謀略、比速度”的文明范圍內(nèi),筆者就曾經(jīng)打麻將,和高手過招,幾張牌下來,對方就知道你手中有什么牌,下了叫沒有,要胡那張,什么時候喂牌,什么時候撒牌給別人碰,下了叫卻不能胡張,打得你渾身冒汗。
麻將通俗易懂,只要懂得一些簡單的數(shù)字排列,看別人打上兩盤,3、5分鐘就可以上桌與人切搓切搓,于是,麻將就成為了大眾首選的賭博工具。
什么是賭博呢?《辭海》定義是“用財物作注比輸贏”?,F(xiàn)在的人往往把約人打麻將說成娛樂,說成喝茶,真正叫掛羊頭賣狗肉。(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有的人賭得大,輸贏動輒成千上萬,一圖一夜之間抱回個“金娃娃”;有的人賭得小,賭注幾角幾元不等,或為了掙幾個小菜錢,撿一筆外快,也許皮鞋、衣服、化裝品等平時舍不得買的就到手了。可以說,不打麻將,不會打麻將的可謂是鳳毛麟角。
很多人打麻將都經(jīng)歷過從純粹的娛樂到略有表示,從略有表示到大賭豪賭的階段。贏了錢感覺來得容易,于是還想再贏;輸了錢心尤不甘,總想撈回來。輸兇了,詛咒發(fā)誓不打麻將,可別人一約又按捺不住,把說過的話拋到九霄云外。大概一個牌技再差的人也總有幾盤做成大牌的機會,手氣順的時候也會贏錢,這純粹是僥幸心理在作怪。除了僥幸心理,還有一種摸麻將帶來的心理滿足,君不見,這里想吊一筒,正好自摸一筒,手指的指紋與一筒的圈慢慢擦過,真比飲下美酒還要快樂,牌雖未看見,心里有數(shù),然后翻開,驗明正身,確是一筒,大叫一聲“自摸!”做新郎官也不過如此。
有一句話可以詮釋賭徒心理,“人生難得幾回博”,博個天昏地暗,博個盆滿缽滿。此外,有一部分人靠打小麻將來消磨時光,一部分人打麻將出于一種從眾心理——別人都打,你不打似乎就減少了許多人際交往的機會,好像你屬于另類人物,于是,別人一邀約,就拋不開人情世故自覺不自覺地坐上去搓上幾圈。自控力強的人往往可以抽身而退,自控力不強的逐漸發(fā)展成資深麻民。其實,經(jīng)常贏別人錢的人,別人會疏遠(yuǎn)他;別人經(jīng)常贏你的錢,你也會疏遠(yuǎn)別人。靠打麻將是圍不攏人的,只有把自己圍在方城之中。
打麻將會消磨人的意志,激發(fā)人們心靈深處一些丑惡的東西,君不見,好友反目,大打出手之人也有之;妻子蒙羞,奮而離家出走之人有之;輸了錢就去偷去搶去騙有之;挪用公款走上了不歸路之人有之……筆者是一名機關(guān)干部,也親見或親聞有些領(lǐng)導(dǎo)干部號召下屬機關(guān)人員聚賭,名為娛樂,實為借機斂財,麻將成了領(lǐng)導(dǎo)變相愛賄的遮羞布、擋箭牌,滋生了社會腐敗和不良現(xiàn)象。
老舍先生在自傳中曾回憶他年輕時沉迷麻將,在一場大病后頭發(fā)全部掉光,從此痛下決心并戒掉種種不良嗜好而終成為一代文豪的經(jīng)歷。不打麻將,我們并不會失去什么,也許我們每個人究其一生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說我們擁有的是一個健康真實的人生。
后記:這是我2003年寫的一篇未發(fā)表過的雜文。寫過這篇文章后我漸漸不打麻將,到今天幾乎和麻將絕緣。今天看這篇文章,心里有不一樣的感受,畢竟經(jīng)歷了汶川大地震和堰塞湖的洗禮,作為一名川人我深刻感受到四川要奮發(fā)有為,要雄起,要發(fā)揮地震來時我們那友愛互助的精神,勵精圖志重建我們的家園,所以把這篇文章重新翻出并作了修改,愿與川人共勉,國人共享。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