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357
張說《論語》·連載357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p>
(注釋——大德、小德:指大節(jié)小節(jié)。閑:木欄,這里指界限。)
(白話)子夏說:“人的德行,大處不可以逾越界限,小處有些出入是可以的?!?/p>
(張說)大德小德,大節(jié)小節(jié),換成現(xiàn)代語言,就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這句話的本意是:原則要堅守,不可破,在不破原則的前提下,具體怎么做可以靈活,以有利有理為準。這話說起來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比較難。儒家最大的毛病就是說得都挺好,做起來卻不行。趙括、馬謖、王明、博古就是這類人的典型。
“小德出入可也”,這句話雖然簡單,實踐的學問卻大得很。小德,應理解為具體做法。最近看到一條新聞:一輛車子違章停靠路邊,上面貼著一張紙,寫道:“小孩高燒,急,只好違章停車,請諒解”。醫(yī)院附近難停車,確是事實。警察看到紙條,貼上一張空白罰單,寫道:“警告一次,下不為例”。這就叫“小德出入可也”的靈活性:罰款吧,不近人情;當作沒看見,違反原則。這樣處理,兩者兼顧,既合情合理的,也不違原則。(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19.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釋——抑:但是,不過。轉折的意思。倦:當是“傳”字之誤。一說是倦,指并不因為不是本原的知識而倦教。誣:欺騙。)
(白話)子游說:“子夏的門人,做些灑水掃地、言語應對等接待迎賓的事,這方面教育得挺不錯,但這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若論到本原,就沒有了,這怎么可以呢?”子夏聽了說:“噫!言游說錯了!君子之道,哪些應該先傳授,哪些應該后傳授呢?。教學問好比對待草木,品種不同也是要區(qū)別對待的嘛。君子之道,怎么可以歪曲理解呢?能夠按照次序有始有終傳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張說)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學生,自立門戶后,從同學變成同行。同行總是喜歡挑刺,孔門弟子也未能免俗。
必須承認,傳統(tǒng)教育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先從最基本的生活行為開始,子游認為是細枝末節(jié)的“灑掃、應對、進退”等就是這類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先學會怎么正確做人。做人的內容包括自我料理(灑掃),接待他人(應對)和遇事如何把握分寸(進退)。這些都能做好,你就是“仁人”、“正人”了,然后再去學技藝,你的高強技藝就不會危害社會。這種教育理念非常正確。如果現(xiàn)在的人在一開始都經(jīng)過這個做人教育階段,就難以出現(xiàn)地溝油、注水肉、速成鴨等憑借知識來害人的東西。
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黃石公對張良的考察,不看他的智商如何,而是看他如何對待壞脾氣的老人,如何履行自己的承諾。這是做人的內容。做人考試及格了,黃石公才授以兵書。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人才觀:德重于術。
子游瞧不起這類做人教育,認為根本的學問是實打實的知識。子夏反對,但他反對的理由軟弱無力,沒有從根本的價值觀角度來批判子游,而是從課程次序的角度來為自己辯解。子游把學問的本末倒置了,子夏也是倒置的??梢妰扇说姆制缂兇馐峭械奶舸?,而非教育理念的分歧。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ibi/varqp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