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287
張說《論語》·連載287
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p>
(注釋——之:動詞,到。)
()樊遲問什么是仁??鬃诱f:“平時的態(tài)度要恭敬端莊,做事時能認真靜夜,對人能忠實誠懇。這種品德即使到了偏遠的夷狄之邦,也是不能放棄的?!?/p>
(張說)平時的神態(tài)恭敬端莊,做起事來認真負責,對他人忠心耿耿——這是孔子對樊遲解釋的“仁”??鬃蛹由弦痪洌杭幢隳闳チ宋撮_化的地方,這些品行也是需要的。
這說明孔子提倡的“仁”,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必需的正能量??鬃铀枷氲闹埸c,就是和諧社會對個人品格的要求。這就是孔學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痹唬骸案覇柶浯危俊痹唬骸把员匦?,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釋——弟:同“悌(tì)”,弟弟敬重哥哥。硁硁(kēnɡ):小石頭堅硬的樣子,形容固執(zhí)淺薄。斗筲(shāo):盛飯用的小竹器,以此來形容人的見識短淺,氣量小。)
(白話)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說:“自己行動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外國,不辜負君主托付的使命,可以說是士了?!弊迂曊f:“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里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里的人稱贊他敬重兄長。”子貢說:“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斷,這是不問道義所在只管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但也可以作為次一等的了?!弊迂曊f:“現(xiàn)今的從政者怎么樣?”孔子說:“噫!這些氣量狹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張說)在本節(jié)孔子對“士”進行了不同等級的界定。士,可是說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代表了道德和能力的最高水平。第一等的士,是既懂得廉恥,又能辦大事的人。第二等士,孝敬尊長,友愛兄弟。第三等的士,是說話算數(shù),行動一定要有結果的人。除了這三等,其他人都算不上士。尤其是孔子時代的當政者,在孔子眼里不足道也,連第三等的小人士都算不上。——孔子對當時的掌權者十分瞧不起。
這里討論一下第三等士。我們現(xiàn)在對于“言必信,行必果”人是非常贊賞的,但孔子卻認為這些人屬于“硁硁然小人”!他把“言必信,行必果”的第三等士劃歸“小人”行列,但不是社會中的小人,而屬于“士”隊伍中的小人,是最下等的士。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個性都是“硁硁然”的,即又固執(zhí)又淺薄的。
這種判斷是令人尋味的。言必信,即說過的話就必須無條件兌現(xiàn),即便情況變了,兌現(xiàn)承諾已無關緊要,也必須兌現(xiàn),顯然缺乏應變能力,不能權衡兌現(xiàn)承諾與應變的關系,肯定不能算高人。比如“尾生抱柱”,與人約定在橋柱旁想見,不料突發(fā)洪水,淹沒橋柱,尾生一定要“言必信”,不肯離開,最后抱柱淹死。尾生是傻呢?還是人格高尚呢?孔子認為是傻,“硁硁然小人哉”。
可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奸似忠,大偽似真,某種品質達到第一流的水平,看起來會恰恰相反。由此看來,“言必信行必果”只能是士人最下等的品質,因為不知變通。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ibi/vbvs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