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孝文帝廢子
有感于孝文帝廢子(舊稿新發(fā))
2007年5月11日
近讀史書發(fā)現(xiàn),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善于學習創(chuàng)新,主張移風易俗,叫胡人改穿漢服,學說漢話,鼓勵他們掌握漢族人的耕作制度和技術,以及重用漢人等等,此舉為我國南北各民族的大融合、大發(fā)展及社會進步,起了歷史性的推動作用。
孝文帝太子恂,與父正相反,他不愛讀書,不思進取,心寬體胖,無所作為。他堅決反對父親遷都洛陽,搞民族融合的主張,認為中原一帶氣候酷熱,且北人不習水土,主張國都仍定在今山西大同,甚至帶一些人擅自逃走。被抓獲后,孝文帝很生氣,便廢其為庶人,令軍兵把守進出,衣食粗用。后恂雖有悔意,但不思根本改過,再次圖謀叛逃,再次被抓后,文帝勃然大怒,令大臣用藥酒賜其死,粗棺埋葬,重新改立太子。
筆者深為孝文帝的行為所震撼!他的可貴之處在于動了真格。筆者以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對今人可以借鑒。
其一、選賢任能,不避親疏。(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孝文帝雖是個胡人,但用人很賢明,不論漢、胡,唯才是舉。他有個弟弟,不勤政務,被撤換,并罰停一年俸祿,相反,對一些漢人,干得好的,照樣加官進爵。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與封建帝王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的官吏制度、用人制度,不可謂不好,但在選人用人上屢屢失察,導致某些地區(qū)、部門、環(huán)節(jié),腐敗蔓延,貪官污吏為禍國家、百姓不淺。根源何在?是否做到像孝文帝那樣,真正選賢任能,不避親疏?如果每個干部真像他那樣,動真格,黨風、官風、民風何愁不正?
其二、起用一些有政治膽識和頭腦的國鼎型人才。
我們現(xiàn)在提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二字貫穿國家、社會、家庭的方方面面,但要抓和諧之根本,就得重用真正的人才,并非用那些和稀泥、和事佬式的人物;不僅要重用技術人才,更要善于重用像孝文帝那樣有頭腦、有作為、有膽識,會把握大局、方向,能真正治國安邦的政治性人才、大才,開啟國家一代賢明之風。在這方面要不拘一格,只要發(fā)現(xiàn)人才,就要打破各種常規(guī)、束縛,堅決提拔重用。
其三、表率帶頭,狠剎腐敗。
我們國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特別是“十五”時期,國家綜合國力、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變化和提高。在看到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著和諧社會建設。腐敗行為、貧富差距、國企改制大量民營化后的職工再就業(yè)、環(huán)保、資源浪費、高校收費、壟斷行業(yè)利益分配等等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十一.五發(fā)展的極大難題。破解的關鍵在于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像北魏孝文帝那樣帶頭謀發(fā)展改革、謀創(chuàng)新革新,帶頭決斷問題,領導干部不僅要自身作表率,起帶頭,更要管住身邊的人和事,對膽敢以身拭法,置國家人民利益如秋風過耳,嚴重麻木不仁的貪官污吏,要堅決舉報、查處,堅決繩之以法,至少要堅決開除公職,永不留用,否則,事難辦,官難管,才難現(xiàn),國家受損,民族受損,最終危及廣大勞動人民。吏制不清,國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