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聽暮蟬

白露將至,天氣開始轉(zhuǎn)涼,我所居住的家屬院前面幾棵高大的梧桐樹上傳出的蟬聲也漸漸弱了下來。站在小院門口,陣陣涼風撲面而來,耳邊不時傳來嘶啞的蟬鳴聲,不禁讓我想起唐代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的詩句。
蟬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種神秘而圣潔的靈物,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征,并詠之頌之,不少的古代典籍中都有對蟬的記載,如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就源于漢代劉向編纂的《說苑?正諫》。蟬的幼蟲形象最早見于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商代青銅器上,自漢代以來,人們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他們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希望死者精神不死而再生復活,還有一些人把玉蟬等飾物佩戴于身上以表示高潔。
晉代陸機在《寒蟬賦.序》中寫道:“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則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p>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詠物詩在詩歌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但詠物詩很少是單純詠物的,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往往是詩人通過詠物寄托自己的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托物言志”。
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宿露,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不少的文人都留下了歌詠蟬的作品。唐詩中就有許多詠蟬的佳作,最有名的當屬唐初虞世南的這首:“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薄熬痈呗曌赃h,非是藉秋風”兩句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fā)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diào)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說明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quán)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這里所突出強調(diào)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貞觀年間,他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據(jù)史書記載,虞世南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對于這樣一位才華出眾、一生仕途得意的人來說,他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而駱賓王《在獄詠蟬》 中表達的則是心中無限的愁苦和憤懣: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的境況自然與虞世南不可同日而語。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皆屬“位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聞一多語)之人,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駱賓王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本詩就是他在監(jiān)獄中寫下的。后來駱賓王參加了徐敬業(yè)領導的討武大軍。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則下落不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與杜牧齊名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下一首《詠蟬詩》。不過,在李商隱的筆下,蟬又是一種心情:“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薄氨疽愿唠y飽,徒勞恨費聲”,首句以聞蟬鳴而起興?!案摺敝赶s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帶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的,因為這并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接下去來一個轉(zhuǎn)折,拋開詠蟬,轉(zhuǎn)到自己身上。末聯(lián)“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
李商隱是晚唐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在青年求學時期受到令狐楚的賞識,令狐楚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他不僅教授李商隱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游。后來,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屬于“牛黨”。因此,他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cè)ナ赖睦蠋熀投髦鞯谋撑?。李商隱本欲左右逢源,卻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他在四十五歲那年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位好友曾評價他“空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清代的施補華在《峴傭說詩》這樣說:“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边@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zhì)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xiàn)出殊異的面貌,構(gòu)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shù)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我國幅員遼闊,無論東西南北一年四季都有蟬的鳴叫聲。春天有“春蟬”,夏天有“夏蟬”,秋天有“秋蟬”(又稱寒蟬),冬天有“冬蟬”即白玉蟬。雖說全世界有兩萬多種蟬,但蟬的外形基本相似,從大小及體色來區(qū)分,大體上常見的有三種:一種身體黑色烏亮,個頭較大,數(shù)量也最多;另一種是綠色,中等個頭,它們叫做寒蟬;還有一種灰色的蟬,它們的個頭最小,常發(fā)出“吱--吱--”的叫聲,它們被稱作蟪蛄。這三種知了發(fā)出的叫聲不同,是因為它們的發(fā)聲器官大小不同,身體大的叫得響一些,身體小的就叫得相對輕一些。
有的蟬能夠鳴唱,而有的則是“啞巴蟬”。會鳴唱的蟬是雄蟬,它們的發(fā)音器就在其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就會發(fā)出聲音。由于鳴肌每秒能伸縮約一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產(chǎn)生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雄蟬而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diào)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gòu)造不完全,不能發(fā)聲,所以它們是“啞巴蟬”。雄蟬之所以每天唱個不停其實只是為了引誘雌蟬來交配的。在交配完成以后,雌蟬就用像劍一樣的產(chǎn)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然后把卵產(chǎn)在小孔里,幾周之后雄蟬和雌蟬就死去了。
蟬的發(fā)育屬不完全變態(tài),是由卵、幼蟲(若蟲)發(fā)育成成蟲。小小的幼蟲從卵里孵化出來以后就暫時呆在樹枝上,秋風把它吹到地面上,一到地面,它們馬上就尋找柔軟的土壤往下鉆,鉆到樹根邊,吸食樹根的液汁過日子。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從幼蟲到成蟲它們要通過五次蛻皮,其中四次在地下進行,而最后一次,是鉆出土壤爬到樹上蛻去干枯的淺黃色的殼(蟬殼)才變成成蟲。蟬的幼蟲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它們憑著本能找到附近的一棵樹然后慢慢爬上去蛻殼。蟬蛻殼時,一般會選擇黑夜或者是陰雨天,因為蟬蛻殼需要潮濕的地方,不然會因缺水而死。
每當蟬口渴或饑餓之際,它們總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根細長的硬管,把嘴插入樹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營養(yǎng)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的壽命。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蟬雖然壽命不短,但是它們很少在陽光下生活,一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黑暗的地下度過的。蟬有兩對膜質(zhì)的翅膀,翅脈很硬,蟬休息時,翅膀總是覆蓋在背上。蟬是很少會自由自在地飛翔,它們只有在采食或受到騷擾的時候,才會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有趣的是,蟬能一邊用吸管吸汁,一邊用樂器唱歌,飲食和唱歌互不妨礙。科學家發(fā)現(xiàn)蟬的鳴叫能預報天氣,如果蟬很早就在樹端高聲歌唱,這就告訴人們“今天的天氣會很熱”。
蟬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往往會立刻飛走,并且還要就地撒上一泡尿。其實,準確來說,蟬撒掉的并不是尿,而是被它排掉的汁液。蟬靠吸取樹葉等的汁液為生。蟬每天唱得很累,所以要吸食很多的汁液,以維持自己的體力。蟬平時都把吸進的汁液放在一個袋子里,它一邊吸取汁液中的營養(yǎng),一邊不斷排出多余的汁液。因為袋子盛滿汁液,沉甸甸的,所以蟬一般呆在樹叢中,很少飛來飛去。它的翅膀比身體小,本來飛得很慢,若再背上沉甸甸的袋子,飛行會更費力。當蟬受到驚擾而要逃跑時,為了保護自己,飛得更快,它們便及時排掉袋里的汁液。這樣,體重減輕,蟬便可以迅速飛走而逃避敵害了。
科學家經(jīng)過細心的觀察發(fā)現(xiàn),蟬的一生只能唱七天歌,也就是說,整整一個夏天,我們所聽到的“知了、知了”的歌,是由無數(shù)只蟬不停地接力演唱的。
如今,城市的道路兩旁都已被硬化,大部分綠地的四周也被瀝青或水泥所覆蓋,蟬的幼蟲不可能通過厚厚的水泥鉆到地下。也許有一天,蟬這種昆蟲就會在大城市里銷聲匿跡了。
2018/9/6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ibi/vhiu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