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國第一相:一生為國卻難逃慘死,只因識錯三人!
如果李善長在他位居人臣的時候,能夠急流勇退,極有可能能像蕭何一樣得以善終,或許還能造就一段同朱元璋的君臣佳話。只可惜事情沒有如果,李善長之死主要還是出在他自己身上,只因他看錯一人、用錯一人、保錯一人。
編輯
01看錯朱元璋
公元1354年前后,此時的朱元璋還只是郭子儀手下一名軍官,李善長也只不過是個窮酸讀書人,他們二人在朱元璋南下滁州時相見,見面的場景史料中并沒有做詳細地記載,但從李善長的主動投奔,朱元璋的立即重用,可知二人應(yīng)該是一見如故,畢竟一個尋得了明主,一個收服了能臣。自此開始了他們二人長達三十多年的君臣之情。
李善長是朱元璋最為倚重的肱骨之臣,在朱元璋集團,朱元璋排第一,他排第二,不但要負責政務(wù)管理,還要負責人事選拔及調(diào)解人事關(guān)系、后勤管理,偶爾還要負責軍事顧問,不過話說回來,李善長這個人確實有本事,把事辦得妥妥當當,并且還對朱元璋忠心,當年,郭子儀欣賞李善長的本事,想把他從朱元璋那邊挖過來,一個是執(zhí)掌大權(quán)的元帥,一個是受人節(jié)制的小軍官,李善長硬是堅定地選擇了還只是小軍官的朱元璋。
有能力,再加上忠心,這是朱元璋信任重用他的根本原因,他輔佐朱元璋打下了江山,朱元璋也給予了他位居人臣的待遇,說實話,朱元璋在起殺心之前還真是疼他。
首先位列百官之首,其次還被封為開國六國公之首,朱元璋還主動和他接兒女親家,并且還賜給了他免死鐵券,自己可免兩次、兒孫可免一次,這樣的厚愛,恐怕是無人能比。
但此時的李善長卻被朱元璋的這份厚愛蒙蔽了雙眼,他以為他是大明的大功臣,朱元璋便會一如既往的重用他,他以為他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朱元璋便會一如既往的信任他,所以,他飄了,他開始結(jié)黨營私,他開始目中無人。
只可惜他看錯了朱元璋,朱元璋并不是那種眼子里能揉的進沙子的人,對他好的也是有保質(zhì)期的,所以,第一次,他包庇私黨,和劉伯溫鬧翻了,朱元璋選擇了他這邊;第二次,胡惟庸案,牽連眾多,他卻能都獨善其身;第三次,他還想包庇私黨,這次朱元璋終于變臉了,由笑臉變?yōu)榱送赖?,連他的家人都沒能幸免。
編輯
02用錯胡惟庸
胡惟庸原本只不過是一介小知縣,正是憑借著李善長的一手提拔,從一個芝麻小官一躍成為了朝廷重臣,李善長為了拉攏他,還特意讓自己的弟弟與他結(jié)親家,朱元璋也因為是李善長推薦的因而特別重用他。
但這胡惟庸本就是一小人,小人得志,便猖狂的不得了,因而他暗中結(jié)黨營私,聯(lián)合那些不滿朱元璋的官員,準備外聯(lián)殘元、倭寇,圖謀不軌,人在做,天在看,老天是不會讓這種小人得逞的,不久事情敗露,朱元璋震怒,大開殺戒,牽連的官員達數(shù)萬人,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在圖謀不軌時,曾三次去游說李善長,第一次是李善長的好友楊文裕、第二次是胡惟庸自己、第三次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親家李存義,不過李善長并沒有同意,但也對此大逆不道之事瞞而不報,這為他日后被殺埋下了伏筆。
胡惟庸案發(fā)生時,李善長憑借朱元璋的信任安然無恙,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速被人告發(fā)是胡惟庸的黨羽,但憑借著朱元璋的關(guān)系,李存義只是被安置在崇明,并沒有被處死,對于這樣的大恩,李善長卻認為是理所當然,并沒有感謝朱元璋的皇恩浩蕩,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皇帝不開心,后果很嚴重。
編輯
03保錯丁斌
丁斌是李善長的外甥,公元1390年,丁斌因為受牽連而被發(fā)配邊疆,李善長得知后,便去向朱元璋去求情,朱元璋對李善長早就有了一肚子怨氣,正需要找個借口發(fā)泄下,這不機會來了。
你李善長想要保人,我偏不讓你保,不僅不保,我還要治罪。被治罪之后的丁斌為了自保,供出了李存義和胡惟庸相勾結(jié)謀反的事,丁斌曾在胡惟庸家做事,所以對這些事還比較了解。
不久李存義被捕,供出了胡惟庸曾拉攏李善長謀反,李善長瞞而不報的事情。這次朱元璋再也不厚愛他的這位肱骨之臣了,最后李善長落得個家破人亡的后果。
編輯
說實話李善長做得這些錯事,全是因為他的為人所致,李善長雖有能力,但內(nèi)心忌恨刻薄,特別是在他大權(quán)在握之后,更加目中無人,因而致使看錯朱元璋、用錯胡惟庸、保錯丁斌,一步步走錯,最后終沒有躲過朱元璋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