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9000 “老大” 位置還沒坐穩(wěn),驍龍 875 便來挑戰(zhàn),提升還要猛!三星、小米搶首發(fā)
麒麟 9000 性能“大躍進”,全面碾壓驍龍 865+,讓花粉們興奮不已。尤其是歷來不占上風的 GPU,實現(xiàn)了逆襲,并大幅把對手甩在身后,是最大的驚喜。
這次華為使上了“堆核”大法,史無前例的將 GPU 規(guī)格堆滿,是全球首款 24 核 Mali-G78 架構(該架構最高支持 24 核)GPU。相比上代麒麟 990 5G(16 核 Mali-G76),GPU 核心數(shù)增加了 50%。

麒麟 9000 架構:
大核:1 × Cortex A77 @ 3.13Ghz
中核:3 × Cortex A77 @ 2.54Ghz
小核:4 × Cortex A55 @ 2.05Ghz
GPU:24 × Mali-G76
據(jù)余總在 Mate 40 發(fā)布會上介紹,麒麟 9000 和驍龍 865+ 相比:
CPU 性能超「驍龍 865+」10%,能效高 25%
GPU 性能超「驍龍 865+」52%,能效高 50%
NPU 性能超「驍龍 865+」140%,能效高 150%

不過,驍龍 865+ 是今年 7 月發(fā)布的芯片了,可看作驍龍 865 的超頻版,依舊采用 7nm 工藝和 Cortex-A77 架構,性能沒有大幅提升。現(xiàn)階段,麒麟 9000 最合適的參考對象,無疑是同樣 5nm 工藝的 A14 Bionic。
12 月 1 日 - 2 日,高通將舉行 2020 驍龍技術峰會,驍龍 875 將如期到來。其采用三星 5nm LPE 工藝,首發(fā) Cortex-X1 超大核(Cortex-X1 + Cortex-A78),CPU 架構為 Kryo 685,GPU 升級成 Adreno 660,并內(nèi)置 5G 基帶。此時 5nm 芯片大戰(zhàn),才真正開始。

推特上名為 Abhishek Yadav 的用戶爆料:驍龍 875 的安兔兔跑分高達?84.7?萬分,與之相比,麒麟 9000 為?69.3?萬分,驍龍 865+ 為?62.9?萬分。不過,該曝料真實性存疑。

而魯大師放出的工程機跑分,驍龍以?89.9?萬分(CPU?33.3?萬、GPU?34.2?萬),力壓?87.5?萬分的 Mate 40 Pro(CPU?27.6?萬、GPU?34.4?萬)。

據(jù) ARM 公司公布的數(shù)據(jù):在主頻和功耗相同的前提下,A78 架構較 A77 架構,單核性能提升了 20%;在性能相同的前提下,A78 的功耗則較 A77 下降了 50%。而 Cortex-X1 的最高性能,比 Cortex-A77 高 30%,比 Cortex-A78 高出 23%。
驍龍 875 有了最新架構(Cortex-X1 + Cortex A78)加持,底氣十足,CPU 性能相當搶眼;而麒麟 9000 采用落后一代的 Cortex-A77 架構,無疑吃虧。此次驍龍 875 單核性能可能向 A13 Bionic 看齊,而多核性能可能超越 A14 Bionic。
Geekbench 5 跑分:
麒麟 9000?單核?1022、多核?3765
驍龍 865+?單核?933、多核?3322
麒麟 990 5G?單核?770、多核?3127
A14 Bionic?單核?1624、多核?3916
A13 Bionic?單核?1339、多核?3568
不過在 GPU 方面,麒麟 9000 依然保持微弱優(yōu)勢。

機型方面,三星將是首批搭載驍龍 875 的廠商之一。去年 2 月 11 日,三星全球首發(fā)驍龍 865,帶來了 Galaxy S20 系列機型。據(jù)稱將比去年提早一個月左右發(fā)布,Galaxy S21 可能會在明年 1 月甚至今年 12 月發(fā)布,2 月份前后正式發(fā)售,以此搶占市場先機。
據(jù)供應鏈消息:開始于 10 月底,某些用于 Galaxy S21 系列的零件已開始大批量生產(chǎn)。這些零件由三星的合作伙伴制造,并發(fā)送到三星位于越南和韓國的工廠。這表明,Galaxy S21 即將進入量產(chǎn)階段。因為按照慣例,這些組件通常按時交付,且存放時間不長。

而國內(nèi),驍龍 875 應該還是小米首發(fā)。去年 2 月 13 日,小米 10 于線上發(fā)布,發(fā)布會時間僅比三星晚了 35 小時。曝料消息稱:今年小米新機將提前發(fā)布,并享有驍龍 875 獨占期,大約為一個月時間。新機另一個看點,或將嘗鮮屏下相機。今年 8 月,小米曾展示其第三代屏下相機技術,并表示該方案已達量產(chǎn)標準,會在明年量產(chǎn)商用。
另外,小米新機名稱可能并不是「小米 11」,而是像三星 Galaxy S20、華為 P20 那樣,直接跳過 11,命名為「小米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