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全面復原校園老建筑群,見證復旦百年風雨滄桑
相輝大草坪見證了復旦百年風雨滄桑,珍藏了一代代復旦人的記憶,更承載了賡續(xù)不斷的復旦精神你還記得嗎?從2017年開始,復旦相輝大草坪西側啟動了一項浩大的建筑工程,這項工程不僅囊括18號線地鐵復旦大學站的建設,還有100號、200號樓的復建,以及周邊建筑群的新建。就在最近,100號已完成結構封頂,200號也封頂在即,中華文明資源中心也將在今年全面竣工。這片全新的建筑群有著怎樣特殊的歷史?又將以何種面貌重現(xiàn)?今天,復旦君為您揭曉!
揭秘!帶你了解這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復旦大學邯鄲校區(qū)校本部的相輝大草坪西側,碧樹環(huán)繞一組正在施工中的建筑,位于正中的那棟,就是200號樓。在它兩側,分別是100號(相伯堂)和300號(蔡冠深人文館)。
200號落成于1922年的春天。時任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先生親自前往南洋募捐,獲得華人簡照南、簡玉階兄弟的響應出資,得以建成,因此,200號樓最早又名“簡公堂”。當時的200號坐西向東,為二層磚木結構,中式大屋頂與西式墻身相結合,飛閣流丹、氣象萬千,是復旦最大最宏麗的建筑,自然成為學校的中心,名人薈萃、活動豐富。
說起200號的設計者,頗有一番來歷——他是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重要印跡的美國建筑大師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

復旦大學校舍全景鳥瞰圖紙
民國初年,中國建筑設計領域正在進行著由官方主導的“中國固有之形式”運動,即在大型公共建筑設計上倡導復古主義的民族形式風格,其最核心的陣地就在南京、上海等長江流域城市中。同一時期,亨利·墨菲在中國建筑實踐領域聲名鵲起。
亨利·墨菲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和李登輝先生是校友。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師呂彥直先生,也曾經給他做過助手。除復旦200號以外,亨利·墨菲還主持規(guī)劃過清華學堂、燕京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長沙雅禮醫(yī)學院等多所校園主要建筑。
然而,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fā),日軍飛機對復旦校園狂轟濫炸。第一宿舍、體育館被夷為平地,200號樓的屋頂也被炸飛,內部設施損毀嚴重。后來,復旦整體西遷重慶北碚,日軍和汪偽政權先后在復旦原校區(qū)創(chuàng)辦“維新學院”和“國立上海大學”,只以灰瓦覆蓋、略事修葺。200號樓昔日的輝煌,不復存在。
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復旦師生陸續(xù)遷回上海。1946年,為了紀念最初的捐贈人簡照南兄弟,200號樓改名為“照南堂”。解放后,全校建筑統(tǒng)一命名改編,照南堂也隨之更名為200號,稱呼沿用至今。
而根據(jù)1937年日軍侵略前的史料圖片顯示,100號的建筑風格與200號類似,也曾飛檐翹角、古色古香,但同樣毀于日軍炮火,幾經簡單修繕,終不復當年風采。
建國后的100號、200號,成為復旦教學科研的重要建筑,歷經多個院系和單位使用,內部也多次改造。新聞系、哲學系86年前在200號辦公。1984年開始,國家文物局與復旦大學合作培養(yǎng)文博人才,后又與復旦大學共建中國第一個文博學院,為學校提供了專項基建經費和人才培養(yǎng)經費。上世紀90年代初,200號正由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使用,文博系利用該項經費,對200號進行了復建前的最后一次修繕。
復建!現(xiàn)代化地鐵、古樸校園建筑群,如何有機融合?
早在2005年百年校慶時,復旦大學就曾有建設復旦博物苑的計劃,希望改造利用這些老建筑群建設復旦博物苑。

100號復建前

200號復建前

300號
當年,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主任陸建松提出,希望保留該片歷史建筑區(qū),作為歷史文物展覽空間。“這里是復旦的‘根’?!彼f。學校采納了他的意見,讓他指導700號樓(原經濟學院辦公樓、現(xiàn)校史館)改建,并負責校史館展覽的籌建。同樣是在2005年,蔡冠深校董捐資對300號進行了復建。
多年后,復旦博物苑中的100號、200號日益老化。正逢上海市推出軌道交通18號線一期工程,途徑復旦,學校最終決定結合地鐵施工來一起開展地上建筑的復建事宜。
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參與者,陸建松回憶稱,整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上海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為此專門舉行兩次專家論證會進行研討,梳理其中諸多難題。
首先,按照原先規(guī)劃的地鐵線路,地鐵途經相輝大草坪歷史風貌保護區(qū),會影響相輝堂、子彬院、校史館,而這三座建筑同為楊浦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和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經過調整方案,地鐵線路繞開了以上特殊地段和保護建筑,對復旦歷史風貌的保護做到最佳。
此外,由于校園西側有地下箱涵(原走馬塘)貫穿基地,地鐵站廳建設還需避開箱涵,因此地鐵站廳與 100 號、200 號形成并不平行的布局,工程建設難度較大。
又鑒于2018年左右,上海市為保護歷史文化建筑,規(guī)定50年以上保護較好的歷史建筑不能隨意拆除,有文物保護專家提出先平移100號、200號、再修地鐵、再平移原位的方案。
“但實際上,復旦從北碚回遷上海之后,100號、200號就已經不是最初的樣子了?!标懡ㄋ蓮娬{,經勘探,復建前的200號樓,僅墻基和部分墻體是墨菲時期的,屋頂和內部早已面目全非。他向政府和專家建議,不如借此機會復建兩座老建筑,還原為1937年前的真正原貌,最初的建筑構件可保留再利用,建成后,可將建筑各歷史階段照片公開展覽。最終,該方案得到一致認可并通過。

復旦大學地鐵站及地上建筑剖視圖
盡管由于時間跨度太大,加之戰(zhàn)火不斷、歷史變遷,100號、200號的建筑資料留存較少,但實際復建過程依然遵循了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原則。
“我們進行了詳細的歷史考證,利用歷史圖像、文字檔案、同時期同類型建筑作為參考,從整體造型和細部處理來把握建筑風格。專業(yè)房屋檢測機構還對老建筑進行了全套正規(guī)檢測,相關報告和圖紙也作為復原的部分依據(jù)。最后究竟要復原到什么程度,都經過專家論證?!毙;ㄌ幐呒壒こ處熉诽拐f。
復建過程中,施工單位非常小心地對原建筑進行卸解,把墻體、屋頂?shù)纫恍┐蟮臉嫾w切割、打包并妥善存放。卸解下來的材料則會被最大程度再利用,例如舊墻磚仍會被用作外墻裝飾,以盡量恢復歷史原貌。
此外,如何讓現(xiàn)代化的地鐵功能融入古樸的校園建筑群落,也面臨不少技術性難題?!?8號線復旦大學站結構相當復雜,地下一共四層,已經造了三四年。而地上建筑必須在地下部分完成的情況下再動工,實現(xiàn)樁位的匹配?!甭诽菇榻B。

已結構封頂?shù)?00號

仍在建設中的200號
喚醒!中華文明資源中心,未來將在這里建成
在進行整體規(guī)劃時,學校還關注到原來該片建筑群功能、定位不清晰,既有教學、又有后勤保障,因此特別進行了功能調整和梳理。經過此次修復重建工程,整片區(qū)域重新規(guī)劃,將建設“中華文明資源中心”。
按照規(guī)劃設計,整個中華文明資源中心片區(qū)的建筑,將圍繞兩個“界面”展開:
第一界面,即環(huán)繞相輝大草坪的100 號、200 號、300號和相輝堂、校史館。
第二界面,則由后排新建建筑組成。這一界面的建筑將采用青磚立面的建筑風格,低調內斂,高度經規(guī)劃和文物部門嚴格審定,全部隱于草坪周邊歷史建筑和還建建筑之后,在新老建筑之間形成有機的對話。



中華文明資源中心效果圖
“我們不僅希望尊重歷史,讓老建筑恢復原貌,也希望讓它們在新的歷史階段,發(fā)揮新的功能?!标懡ㄋ杀硎?。
未來,我們將有機會在這里看到各類展覽、文物、檔案、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等。預計再過一年左右,100號、200號就能攜手新伙伴與大家正式見面。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時間一樣古老,亦同未來一樣年輕。新舊融合之間,讓我們共同期待復旦老建筑煥發(fā)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