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裕的國家,最憂郁的年輕人


說到挪威,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首和挪威基本上沒什么關系的《挪威的森林》?是全世界排名前列的人類發(fā)展指數?還是北歐“福利國家”的樣本?
前段時間,挪威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頒獎季大放異彩,挪威作家阿瀾·盧的《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等作品出版后在世界范圍內也引起不小的反響。
在保障生活的條件得到滿足后,挪威的年輕人生活為什么不快樂呢?
其實早在2016年,《新周刊》雜志就做過名為“挪威之魅”的選題,去年底,在廣州的楠楓書院,還有一個特別的“中挪文化展”。
借著這一次的“挪威熱”,我們走進挪威的年輕人,看看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變革如何影響了他們。
?作者?| 王一恪
?編輯?| 程遲
挪威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相當一部分國土處于北極圈內,最低緯度高過中國最北方的漠河縣。
大部分居民生活在相對溫暖的南方,3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530萬人口,高達三分之一的國土是森林,而可耕種土地面積僅占3%,再加上寒冷的氣候,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結果的農作物寥寥無幾。
?
挪威的大部分的產業(yè)建立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上,采礦業(yè)、漁業(yè)和航運業(yè)在石油繁榮之前是它賴以為生的主要產業(yè)。從1980年到2020年,挪威平均每天出口15萬桶石油,帶來的收入占到了總GDP的20%以上。
當大量的石油從挪威北部的油田中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球各地,再加上本就較為發(fā)達的工業(yè),挪威在短短幾十年間便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在前些日子,那部備受矚目的挪威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的挪威女孩的人生可以不為基本的生存需求發(fā)愁,不斷追隨自己的直覺改變職業(yè)。
?

在這部電影的豆瓣短評中,豆瓣用戶“水包醬”認為這是“北歐青年在保護傘下的選擇障礙”。但是反過來想,某種程度上,無論何種經濟條件下的的人們都會對生活、愛情、死亡這類永恒的問題感到焦慮和困惑。挪威作家阿瀾·盧的作品聚焦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對這些難以解答的問題做出的反應上。生活富裕了,下一步該往哪里走?


富裕的背后,“不出頭”的挪威人
?
“這筆意外之財對他們產生了什么影響?這次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彩票中獎,對挪威人的群體心理、對他們的根本性格產生了什么影響?”旅居的英國記者邁克爾·布思在他的北歐游記《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

?[英] 邁克爾·布斯 著,梁卿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
當大量的財富通過出口石油流入挪威后,挪威的政府選擇建立一只基金來吸納這部分巨額的盈余。再加上良好的運作,其已經是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養(yǎng)老基金。?
為什么在多數石油國家用石油收入大興土木的時候,挪威人卻可以如此克制?
挪威作家阿克塞爾·桑德摩斯在小說《難民迷影》中用詹代法則描述北歐國家人們的特性,濃縮為一句話就是“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集體優(yōu)秀”。這樣的社會規(guī)范或許可以讓我們窺見挪威人做法背后的邏輯。
邁克爾在拜訪挪威政府基金的管理者史勒格斯泰德時,得到答案是“挪威人習慣了靠簡單的必需品維持生活?!?/p>
正如史勒格斯泰德所說:“在這個國家,過去,除非預先節(jié)約和儲藏,否則冬天沒有足夠的食物。挪威人不喜歡放縱揮霍,對儲蓄和積攢始終繃著一根弦?!?/p>
這種未雨綢繆的做法很像和他們生活在同一片陸地上的北極熊,食物豐富的時候大量囤積用來度過寒冬的脂肪。在他們的眼中,冬天總會到來。
一個人得到了足以揮霍一輩子的金錢后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呢?一個國家中了如此頭彩之后,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最直觀的一點是,挪威人的平均工作時長相比石油繁榮之前減少了23%。
《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中邁克爾對挪威的現狀憂心忡忡:
“也許挪威的社會結構最讓人不安的事實是,三分之一工作年齡的挪威人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一百多萬年輕人靠國家資助生活,其中絕大多數領取補助金,而且還有數量可觀的挪威人(340000)靠殘疾、失業(yè)或者疾病補助生活——比例之高為歐洲之最。挪威兒童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他們的識字率、數學和科學能力都落在歐洲的平均線以下,而且過去十年還有每況愈下的趨勢。”
在邁克爾看來,“高枕無憂的小憩、和平、安定和從容,這種感覺當然是北歐人所享有的安全感和生活質量的根本,延伸開來,也是他們幸福感的根本。可是,安全、務實、共識、調和、社會凝聚力——這些不是生活的一切,只是需求層次中的基本需求罷了。”基本需求滿足了,然后呢?

挪威青年:迷失在陰天
?
阿瀾·盧出生在挪威發(fā)現北海地區(qū)的地下藏著巨量石油的1969年,作為石油繁榮時代挪威最暢銷的作家,他的作品多聚焦在個人的沖動和選擇之上。
20年前流行于挪威青年的“無所謂“的態(tài)度,引起了很多挪威之外的青年人的共鳴。
阿瀾·盧筆下的人物常處于一種迷失在陰天的狀態(tài)中。挪威冰冷刺骨的天氣和虛無感交織在一起,面對衣食無憂但沒有方向的人生,下一步到底應該邁向哪里?
阿瀾·盧在30歲之前出版的兩部最為暢銷的小說《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和《我的人生空虛,我想干票大的》中,對于人生的探索是明亮的。
年輕人的眼中,世界是充滿可能性的,但是當太多條路擺在年輕人的面前,迷茫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難題。
50歲的阿瀾·盧在一次訪談中袒露“我從來不覺得青少年是個無憂無慮的年紀,有太多的選擇,太多的機會和可能,反倒會讓你無可措手”。當年輕人不再像其父輩一樣那么“被需要”,生活的意義應該從哪里滋生?這似乎是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追尋的問題。
《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中的“我”剛滿25歲,在一次突發(fā)奇想的槌球中比賽輸給了哥哥之后,“我”突然覺得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

?[挪威] 阿瀾·盧 著,寧蒙 譯磨鐵·大魚讀品|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9
“我”從大學退學,住進了哥哥閑置的公寓,在擺脫了一切責任之后,“我”開始放空,依靠直覺生活,整理那些在腦海中像耳機線一樣糾纏不清的想法。
“我”服從自己的毫無來由的念頭,用弱智般的游戲填補空虛的時間;“我”用列表一樣樣地列出想要的已有的,喜歡的和厭惡的;“我”開始思考時間和空間,想象帝國大廈樓頂的時間要比樓底的更快。
在接受了哥哥的邀請來到紐約后,“我”繼續(xù)在這座大都市放空。
最后,阿瀾·盧給了這個故事一個樂觀的注解——“我還是不知道世界萬物之間的聯系,或者一切最終是不是都會好起來。但我相信有些事情是有意義的?!?/strong>?
《我的人生空虛,我想干票大的》對虛無感的反擊更加激進。阿瀾·盧在書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構的自己,用一趟荒謬的旅程來對抗無意義感。?

[挪威] 阿瀾·盧 著,寧蒙 譯
?磨鐵·大魚讀品|花城出版社,2022-2
阿瀾·盧在這本書中將生活的虛無感具象為“我所建造的東西沒有一件對這個社會有意義,經濟上更是慘不忍睹。我建造的一切從未給國民生產總值貢獻過一分一厘,從來談不上‘貢獻’二字”,但是“應該由我建造的那部分還沒有建成”。
于是,帶著挪威冒險家托爾·海爾達爾的精神遺產,為了證明太平洋曾經是冰川,阿瀾·盧和另外六個持有同樣想法的年輕人一起在波利尼西亞群島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旅途。
?

[挪威] 托爾·海爾達爾 著,吳麗玫 譯
磨鐵·大魚讀品|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6
?
但是這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冒險故事,旅途只是用來承載阿瀾·盧對生活充滿戲謔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探究的瓶子。
從招募成員到荒島生活,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阿瀾·盧奇妙哲思的發(fā)生器。
荒島成為了阿瀾·盧的實驗場,他在這片思想的游樂場中毫無顧慮地發(fā)表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無論它們是否經得起推敲,但是誰又會在意呢?“我”只是一個生活空虛的年輕人罷了。
?

?
我們到底是誰?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女主朱莉一次次切換人生軌道,從醫(yī)學到心理學再到攝影師,始終無法安定下來。
?
但是這些工業(yè)化之后才出現的路徑在什么方面代表了人類的選擇?
?
在2004年出版的《我不喜歡人類,我想住進森林》中,阿瀾·盧所表達出的情緒開始變得悲觀。
?
?

[挪威] 阿瀾·盧 著,寧蒙 譯
?磨鐵·大魚讀品|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2
多普勒在沒有人類蹤跡的森林里意外地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超脫“許多年來第一次這么安靜。當最糟糕的疼痛緩解一些以后,我感到一陣由衷的平和。只有森林。往常交織在一起的各種復雜的感受、想法、責任和計劃都煙消云散了。突然之間,只剩下森林?!?/p>
?
他決定放棄他在奧斯陸的一切,包括妻女,孤身進入森林生活。然而事與愿違,他發(fā)現自己沒有辦法徹底地逃離人類社會。
小說最后的部份發(fā)生在挪威舉國歡慶的憲法日。邁克爾在《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中記錄下的憲法日熱鬧非凡,在游行隊伍中可以看見各種布衲,一種樣式夸張,色彩豐富的挪威傳統服飾。
然而阿瀾·盧卻在《我不喜歡人類,我想住進森林》中寫道:“我憎惡這種慶祝挪威的方式。我憎惡這么多的布衲。一件比一件難看。正當我以為看到一件最難看的時候,立馬出現一件更難看的來滿足我?!?/p>

對于人類制造的一切,多普勒都能找到討厭它的理由,剛出生的小兒子的名字繼承自挪威文豪,在他看來卻是“這個小男孩生命的第一天就要背負這么多挪威文化,實在讓人惡心,但另一方面我們做的大部分事情可不都讓人惡心嗎,所以當下我也懶得糾纏”。
無論是《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中的無所事事,還是《我的人生空虛,我想干票大的》中的異想天開的旅途,抑或是《我不喜歡人類,我想住進森林》中對城市生活的叛逃,其實都建立在挪威高度富裕的基礎之上。
對于石油帶來的繁榮,阿瀾·盧借多普勒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和憂慮:
“挪威銀行里存了萬億克朗。這個數字聽上去就像一場游戲。聽上去人們想用這個數字描述'許多'這個概念。但這是個實數。挪威就是有萬億克朗。石油為我們掙了這么多錢。每次世界爭端把油價哄抬上天的時候我們就撒一把網。作為人類我們其實一無是處。誰又能擁有海底的石油及河流中的水力?要是人處在這個角落,他就會這么自問。到底有什么是可以用來買賣的呢?對真實世界而言挪威毫無意義。我們還正打算離它越遠越好?!?/p>
他試圖探索在放下人類靠掠奪自然制造出的一切之后,我們到底是誰?
阿瀾沒有給出答案,可能也沒有人可以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但總有一個時刻自身的渺小和宇宙一望無垠的虛無帶來的價值懷疑會入侵我們的生活。就像沈大成的短篇小說《知道宇宙奧義的人》中,主人公知曉了所有問題的答案,卻陷入更深的虛無。
如何抵抗這樣的虛無,不僅僅是挪威青年面對的問題。

今?日?話?題
如果不考慮金錢,你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
·?END ·
作者丨王一恪
編輯丨程遲
校對丨楊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