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042:皇家藏書

古代中國人的藏書館,一般都建在水邊。因為,書籍最怕火,放到水邊,理論上是最安全的?;始乙惨蜓@個傳統(tǒng),紫禁城的藏書樓——文淵閣,就矗立在一汪清池旁邊。文淵閣,它的名字本身就有遠離火災的含義,但在漫長歷史中,它還是無法躲避大火的洗劫。
明代的文淵閣在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火中,付之一炬。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第二年,為了貯藏《四庫全書》,他下詔在燒毀的文淵閣原址,文華殿的后面,設計規(guī)劃重建文淵閣。
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是江南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不僅藏書多達七萬卷,建筑形制和書櫥款式也頗有特點。于是,江南情結濃厚的乾隆皇帝,便仿造“天一閣”,在紫禁城里,修建他自己的圖書館。帶著民間血統(tǒng)的文淵閣,在故宮里顯得有些另類。屋頂是黑色的琉璃瓦,似乎不合代表皇帝的黃色,但黑在五行里代表水,印合文淵以水喻文的意義。
紫禁城的慣例,建筑面寬開間多為奇數(shù),而文淵閣面寬六間。紫禁城建筑外墻多為紅墻,而這里是灰色,廊柱和窗欄為綠色。建筑內(nèi)部的油漆彩畫,也以“河馬負書”和“翰墨卷帙”為主題,在一片金碧輝煌中,卓然不群。
皇家的建筑師,曾經(jīng)面臨這樣一個難題:面寬六間的房子,皇帝在這里讀書,他的寶座應該安放在哪里呢?在這里,建筑師使用了一個小小的障眼法。樓梯在不顯眼的位置,占據(jù)了一部分空間,剩余的五間再次成為奇數(shù),皇帝還是可以位居正中,享受坐擁書城的快感。
動用國家力量編修的《四庫全書》三萬六千冊,存放在這里。文淵閣,是皇帝一個人的圖書館,皇帝喜歡在這里和大臣談經(jīng)論道,受到賞識的官員,也會得到允許,在這里翻上幾天書,真正能享用這些書的人,寥寥可數(shù)。清朝的重臣曾國藩,在受到重用之前,有四年時間,一直在文淵閣做皇家圖書館館長助理,想必皇家圖書的浩瀚,讓他一生受益匪淺吧。
文淵閣,在中國各地還有六個兄弟,模樣長得大致相同,它們的名字分別是: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瀾、文宗,全都與水有關?!端膸烊珪繁怀闪?,分別儲藏在這些兄弟圖書館中,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雛形,就這樣慢慢開始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