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疾病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
胸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夾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s and dissection,TAAD)是一種兇險的主動脈擴張性疾病,其癥狀常較隱匿,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主動脈破裂,胸主動脈瘤破裂后死亡率極高,88%病人送達醫(yī)院后2小時內(nèi)死亡。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內(nèi)膜撕裂,血流穿透病變中層或主動脈壁出血,而導致的主動脈壁各層分離,出現(xiàn)真假兩腔,血流自原發(fā)破裂口進入假腔,而當真腔受到壓迫時導致主動脈管徑減小,嚴重時可直接導致由真腔供血的器官發(fā)生缺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65~75 歲歐洲人主動脈夾層的年發(fā)病率為35/10萬,我國每年新發(fā)患者20萬,基因異常是該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對疾病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進行歸納整理。
有研究者確定出至少31種遺傳性TAAD的候選基因,包含11種核心基因ACTA2、COL3A1、FBN1、MYH11、SMAD3、TGFB2、TGFBR1、TGFBR2、MYLK、LOX、PRKG1;以及FLNA、MAT2A、MFAP5、NOTCH1、TGFB3、BGN、COL1A1、COL4A5、COL5A1、COL5A2、EFEMP2、ELN、FBN2、PLOD1、SKI、SMAD2、SMAD4、FOXE3、GATA5、SLC2A10 等。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發(fā)展,TAAD患者的基因遺傳譜將不斷擴展。最近的一項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表明,F(xiàn)BN1 的常見變異與散發(fā)性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有關,提示 MFS 和散發(fā)性TAAD具有共同的發(fā)病機制。
此外,作為散發(fā)性TAAD的潛在致病基因,TGFBR、ACTA2、COL 家族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由于研究人群納入標準的不同以及遺傳異質(zhì)性,并不能得到確證的基因-表型關系。
1
FBN1基因
FBN1編碼的細胞外基質(zhì)糖蛋白是主動脈夾層彈力纖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微纖維的缺失、彈力纖維的破壞導致主動脈壁變薄,脆性增加;其除了會導致 MFS,亦是 TAAD最主要的致病基因之一。有報道稱,某些FBN1變異的個體更傾向于發(fā)生散發(fā)性 TAAD。
此外,F(xiàn)BN1基因具有調(diào)節(jié)TGF-β 生物利用度的作用,F(xiàn)BN1 的缺失,促使細胞外基質(zhì)釋放大量活躍TGF-β1,導致TGF-β信號通路的過度激活,加速細胞外基質(zhì)的破壞。FBN1結(jié)構(gòu)域的突變會增加炎癥蛋白水解酶活性,進而造成微纖維蛋白的降解以及TGF-β1生物利用度的系列改變?;颊弑憩F(xiàn)出彈力纖維變薄、斷裂,容易形成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
2
血管平滑肌細胞病變相關基因
肌球蛋白、肌動蛋白是血管平滑肌細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的改變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裝置異常,進而可能引起動脈瘤或夾層的發(fā)生。編碼及影響平滑肌收縮功能的基因包括ACTA2、MYH11、MYLK、PRKG1、MAT2A、FLNA 等,但是在以往的基因測序中,致病基因檢出率相對較高的是ACTA2、MYH11、MYLK。
MYH11 基因編碼肌球蛋白11,是重鏈的重要組成成分。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鏈突變者,可表現(xiàn)為典型的升主動脈瘤,伴有明顯的動脈導管未閉。雖然外顯率很低,但是攜帶異常 MYH11 等位基因的個體增加了動脈硬化甚至主動脈瘤的風險。
ACTA2 編碼的 ACTA2 廣泛的表達在炎癥細胞,參與TGF-β通路信號傳遞。其突變者主要表現(xiàn)為以升主動脈瘤為主要特征的多種血管病變,亦包括其他心血管疾病如腦動脈瘤、心肌梗死、類似煙霧病的神經(jīng)血管畸形。在 ACTA2 相關血管病變中,疾病嚴重程度存在著明顯的等位基因特異性差異。
MYLK編碼肌球蛋白輕鏈激酶,是肌動蛋白-肌球蛋白的正向調(diào)節(jié)因子,而PRKG1恰恰相反。肌動蛋白、肌球蛋白(ACTA2 或 MYH11)或它們的調(diào)節(jié)因子(MYLK或PRKG1)功能的缺陷,導致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減弱,進而引起胸主動脈瘤。
3
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信號通路相關基因
TGF-β超家族和膜相關蛋白具有很高的結(jié)合力。其中,TβRⅠ、TβRⅡ均屬于跨膜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受體家族,各自編碼TGFBR1 和TGFBR2 具有內(nèi)在的激酶活性,是介導TGF-β信號轉(zhuǎn)導所必需。TGF-β與兩種不同類型的跨膜受體結(jié)合引發(fā)構(gòu)象改變,再與相應配體組成異源四聚體,使得 TGFβRI 磷酸化,活化的I 型受體與下游的信號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傳遞信號。TGFB2、TGFB3、TGFBR1、TGFBR2、SMAD2、SMAD3、SMAD4、SKI 等基因可能影響TGF-β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的改變,進而導致主動脈病變。
其中,TGFBR1、TGFBR2、SMAD3 等是除 FBN1 外的高外顯率基因之一。有研究者最近的研究對先證者分別進行了15種基因檢測,TGFBR1、TGFBR2 致病基因檢測率分別為20.0%、18.8%。
經(jīng)典的 TGFB/Smad 信號傳導通路與動脈瘤的形成相關,當通路信號發(fā)生改變時,會引起VSMC 的表型轉(zhuǎn)換異常,進而影響細胞外基質(zhì)的過度降解。特異受體調(diào)控的 SMAD(receptor- regulated Smad,R-Smad)轉(zhuǎn)錄因子,如 SMAD2、SMAD3 參與信號傳遞以及靶向基因的轉(zhuǎn)錄調(diào)控。
有研究者也證實了 SMAD3與主動脈疾病的基因-表型相關性。然而,TGF-β通路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過度激活會促進動脈瘤的發(fā)生,而過度抑制則可能導致非經(jīng)典通路的過度激活,進而促進動脈瘤的發(fā)生。
有多名臨床學者也一直在TAAD領域默默耕耘。
在基因檢測中,變異解讀最為關鍵且最具挑戰(zhàn)。2022年2月8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周洲與舒暢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Cell Discovery在線發(fā)表文章《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identifies an Il1rn+/Trem1+ macrophage subpopulation as a cellular target for mitig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文中介紹到團隊運用β-氨基丙晴(BAPN)誘導的小鼠模型結(jié)合時間序列的大規(guī)模單細胞轉(zhuǎn)錄組測序(scRNA-seq),系統(tǒng)地揭示了該疾病的發(fā)病及進展過程中的細胞、分子改變,同時發(fā)現(xiàn)Il1rn+/Trem1+巨噬細胞亞群可以作為治療該疾病的潛在細胞靶點。
2022年10月3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周洲教授在《Genetics in Medicine》發(fā)表了題為“HTAADVar: Aggregation and fully automated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in heritable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的遺傳變異全自動解讀系統(tǒng),目的是提高TAAD基因檢測的可靠性和解讀效率(解讀系統(tǒng)鏈接:http://htaadvar.fwgenetics.org/)。
雖然目前仍然有很多機制性的問題沒有闡明,但是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和完善,TAAD的發(fā)病機制研究將會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突破,進一步為精準醫(yī)療發(fā)展奠定基礎。
?
來源:[1]李瑩,范瑞新.胸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的基因組學研究進展[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21,27(03):38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