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眾”圈子與人性共鳴

近日,一條視頻刷屏了我曾經所在的圈子里的很多人的轉發(fā)和引起共鳴。這使我引發(fā)了一個思考:小眾圈子是否已經需要靠這種所謂“博同情”的方式來引起人們的共鳴?
(就是下面這個啦)

去年,在獻禮祖國70周年影片《中國機長》中,關曉彤扮演的就是一個“飛機迷”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我認為塑造的非常失敗,她給予了我一種“不僅皇上太監(jiān)都在急,你個平民百姓在那里比他們還要急”的感覺。編劇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想要展示不僅是機組人員、機上乘客的著急,也想展示以關曉彤為首的“飛機迷”對該事件的高度關注。但她給我的第一感覺就只有兩個字:多余。甚至我認為把她的片段刪去依然可以保證較為完整的故事性;不僅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擔心,因為人們真正的“淚點”都在于機長的完美調控和最后脫險時的感動,同時引起了人們的“不適”(此處因人而異)。
當我們將目光轉回到這個視頻。“交通圈”,它固然受眾面很?。坏胰绻褧r間調回到2017年的那個夏天之前,我以同樣的口吻講述rap圈及其愛好者,是否也會引起他們的共鳴?是否也會在彈幕中刷滿“淚目”二字?答案顯而易見:是的;甚至換在其他圈子亦是如此。
但更多的是為什么人們會感到“不理解”這一問題。此前在圈內引發(fā)較大討論的則是港媒在之前發(fā)布將巴士迷與自閉癥劃等號從而產生重大偏見視頻,正是部分群眾的一個簡要觀點;雖然在圈內引發(fā)眾人嘲諷,但交通迷更應該想的是:為什么港媒會抓住視頻中巴迷互毆這一場景作為爆點,更該反思的是:是否是自己的圈內管理問題,讓劣幣如孫一宸之流充斥于社交媒體,而讓人們被引導,從而產生這樣的排斥情緒。而不是單純的認為人們的不理解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非這些“圈內毒瘤”;正如飯圈一樣,一個愛豆的紅與糊,不僅是資本的操控,也有“劣幣”在從中作梗,從而引發(fā)大量的“網絡戰(zhàn)役”。

毛姆曾言:“對于消除煩惱,工作比威士忌更有效”。與其圈地自萌、自我感動,不如進行正確的管理、更新;不僅讓“巴敗”“鐵敗”無處遁形,還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讓大眾涉獵、明白這個圈子及其愛好者的行為原因,消除偏見,讓未來更加美好,這才是大勢所趨。
Peace and Love
2020.04.23 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