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仁慈懦弱,失蹤前為何殺人,親手刺死徐達之子?
建文帝朱允炆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他的父親朱標(biāo)一樣,性格溫文爾雅,為人寬和,甚至到了過于仁慈的地步。比如說“靖難之役”過程中,朝廷的軍隊其實完全可以殺掉朱棣,但建文帝卻下詔“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結(jié)果讓前線將士束手束腳。
還比如說,李景隆率領(lǐng)六十萬軍隊多次慘敗,搞得朝廷兵員捉襟見肘,建文帝卻不予懲罰,反而繼續(xù)任命他守衛(wèi)南京城門。結(jié)果,李景隆暗中投降,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導(dǎo)致南京不戰(zhàn)而下。不過就在失蹤前,向來仁慈的建文帝突然發(fā)狠,居然親手殺人,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位被建文帝殺死的人物非同小可,他名叫徐增壽,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兒子。徐達有四個兒子、四個女兒,長女就是朱棣的正妻,長子名叫徐輝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而徐增壽排行第三。他在幼年時跟隨父親徐達進宮,朱元璋賜名“增壽”,然而卻沒長壽。
徐增壽出身將門,也喜歡打打殺殺的,所以一直擔(dān)任武職,官至左都督。洪武末年,朱元璋命朱棣北征乃兒不花,徐增壽也跟隨姐夫參加了這場軍事行動。朱棣在造反前,就一直積蓄實力。建文帝就把徐增壽找來詢問,徐增壽跪下說:“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

說是這么說,其實徐增壽早就熟知朱棣的計劃,而且一直暗中將朝廷方面的情況傳送給朱棣,“及燕師起,數(shù)以京師虛實輸于燕”。甚至可以說在徐增壽就是朱棣在朝廷里面的“間諜”,為“靖難之役”的取勝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上之舉義,增壽最效勤誠”。
而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則與弟弟完全不同,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朱棣造反前,他的兒子朱高煦還在南京,偷了徐輝祖的良馬逃跑。徐輝祖當(dāng)即意識到情況不妙,一面派人追擊,一面上奏建文帝。因此,徐輝祖雖然也是朱棣的妻弟,但建文帝對他很信任。

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徐輝祖還曾一度奉命率軍北上,“敗燕兵于齊眉山,燕人大懼”。燕軍渡江后,徐輝祖“猶引兵力戰(zhàn)”,朱棣進城后,他“獨守父祠弗迎”。徐輝祖拒絕承認朱棣的帝位,有關(guān)部門在審訊他時,“惟書其父開國勛及券中免死語”。朱棣很生氣,但也沒殺徐輝祖,將其囚禁而死。
再說徐增壽,他就不一樣了,一直暗中協(xié)助朱棣,泄露朝廷機密。眼看著燕軍打進南京城時,建文帝才發(fā)覺徐增壽是“內(nèi)奸”,這位向來仁慈的皇帝,再也遏制不住自己的怒氣,他將徐增壽召到宮中,“詰之,不對”。仁弱的建文帝親手揮劍,將徐增壽殺死在右順門廡下。

之后,建文帝就失蹤了。朱棣順利進入宮中,發(fā)現(xiàn)了徐增壽的尸體,當(dāng)場撫尸痛哭,命人厚葬于徐達墓附近。朱棣登基后,分封靖難功臣,他沒有忘記徐增壽,“封武陽侯,謚忠愍”,沒過多久,“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也就是說,雖然徐增壽沒有等到朱棣“勝利”的那一天,但他也被列入靖難功臣的行列,而且級別很高,是可以世襲的國公。徐輝祖死后,他的兒子也被恢復(fù)魏國公的爵位。自此徐達家出現(xiàn)了兩個世襲的爵位,一個是居于南京的魏國公,一個是居于北京的定國公,堪稱是明朝最顯赫的家族,直到明朝滅亡。
參考資料:1.《明史》;2.《明太宗實錄》;3.《國朝獻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