痀僂承蜩
痀僂承蜩
? ? ? ? ? ? ? 《莊子·達生》
【原文】
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身處也,若橛株拘;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cè),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今譯】
孔子到楚國去,經(jīng)過一片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人用長竿從樹上粘蟬,即在長長的竹竿的梢部粘膠,把蟬粘住,老人動作嫻熟得就像是伸手拿東西一樣輕而易舉。
孔子上前問道:“您真靈巧啊,有什么訣竅嗎?”
老人說:“我當然有訣竅,捕蟬最忌手顫,手顫竿搖,蟬就要被驚走了。我經(jīng)過五、六個月的練習把泥丸壘到竹竿梢上,而手不顫動,如果能在竹竿梢上壘上兩枚泥丸而不掉下,粘蟬的時候,蟬就很少能跑掉;如果能壘上三枚丸子而不掉下來,那么十只也不過跑掉一只;能壘上五枚丸子而不掉下來,那么粘蟬就像伸手拾東西一樣,萬無一失了。粘蟬時,我身子站定在那里,就像一株豎立的沒有知覺的樹墩子;我舉著手臂,手臂就像枯樹的干枝。雖然天地這么大,萬物這么多,但此時我只看見蟬的翅膀而已。我頭也不回,目不斜視,不因萬物干擾而分散轉(zhuǎn)移我對蟬翅的注意力,這樣怎么能粘不到蟬呢?”
孔子回過頭來對弟子們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心不二用,精神凝聚專一,這句話難道不就是說的這位駝背老人嗎?”
【賞析】
承蜩:取蟬,這里指以竿取蟬。捕蟬者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樹上的鳴蟬上,不知不覺進入了忘己的虛靜之境,與外物合為一體。喧囂的外在世界便無法擾亂他的心思。
寓言故事中,這位駝背老人,在他的勞動中,專心致志,認真實踐,苦練基本功,因而獲得的嫻熟技能,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借捕蟬老人之口點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做事訣竅,只有做到精神集中,心無旁騖,技能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楚 —— 周代諸侯國,轄境據(jù)有現(xiàn)在的湖北省和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的一部分。國都在原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境),春秋前期曾遷郢(今湖北省江陵縣境),春秋晚期曾遷都鄀(今湖北省宜城縣境),戰(zhàn)國晚期又遷到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境)和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境)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