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時為什么把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呂尚)封到遠方?
文/魚尾
周武王把周公旦封到魯國(今曲阜),召公奭分封到燕國(今北京),姜太公分封到齊國(今淄博),體現(xiàn)出的正是周武王要好好經(jīng)營天下的意圖,目的就在于“以藩屏周”。

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我們知道,秦朝以前沒有統(tǒng)一中央集權概念,各地是大大小小的領主,周是天下眾多領主中一個,只不過周在滅商后,是天下最強領主,也就是所有領主的老大。其他小弟領主要聽命于這個老大領主,給周貢賦。這有點類似西歐中世紀的政治體制,叫層層分封。

既然天下最強,周的領地自然也最大。除了起家的關中,就是新滅商后占領的洛陽平原。這兩塊以鎬京洛邑為核心的地區(qū),被稱為王畿地區(qū)。西周初年,周王實力強大,可以直接掌控這些土地,沒必要分封諸侯。但這些核心土地之外,限于當時生產(chǎn)力條件,周王控制薄弱甚至無法掌控。在這些地方,周王才要分封諸侯來“以藩屏周”。雖然這些地方的土著勢力迫于周王強大軍事壓力能夠暫時臣服,但不穩(wěn)定。

第二,我們發(fā)現(xiàn),分封的這三人,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算是周王的家族內(nèi)關系緊密的親屬。召公奭一說是周武王、周公旦同輩親屬,另一說是周文王姬昌庶子,不管哪種說法,總之,召公奭與周武王關系也十分緊密。姜太公不用說,大家都熟悉,興周八百年姜子牙,輔佐文王武王兩代伐紂滅商,開創(chuàng)周朝,可以說是西周異姓第一功臣。那么,自然周武王把這三人分封出去那是一百個放心。

第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分封出去的這三人都是去東方?為什么,因為東方不穩(wěn)啊。我們知道,商朝出自于東夷。滅商后,周公帶兵進行了第一次東征,滅了東方泰山南邊的奄國,擊敗了北方的孤竹國,降服了泰山以北的東夷各方國。而周公東征平定的這些地方,正是東夷聚居區(qū)。周公此戰(zhàn),使周朝勢力在滅商后進一步深入這些東夷控制區(qū)。但東夷人對周朝并不打心底里服從,隨時有叛亂危險。因此,周王需要派信得過的人在此鎮(zhèn)住這些東夷。

接下來,就說到第四點,選擇鎮(zhèn)守東方新開拓的區(qū)域的人。人選自然就落到了周公旦,召公奭,姜子牙三人身上。我們知道,周武王滅商不久就去世了,真正執(zhí)行這次分封的,是周公旦和周成王。怎么分封?周公旦和周成王這樣規(guī)劃。
因為周成王年幼,所以周公旦和召公奭需要留在成王身邊輔佐直到成王成年。于是,周王便派周公旦長子伯禽前往奄國故地曲阜,建立魯國。讓召公奭長子克前往孤竹國附近的薊,建立燕國。燕魯之間,泰山以北,古黃河以南的東夷區(qū)域,就給了姜太公建立齊國。為什么派姜太公去這里,因為姜子牙有個特殊身份,他也是東夷貴族。讓東夷人去管理東夷人更好。
然而,這里周王有個私心,把周公旦封在泰山南邊平原農(nóng)耕區(qū)的魯國,把姜子牙封在泰山北邊濱海丘陵區(qū)的齊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耕地更多,自然實力強。同時,周王也有讓姜子牙的齊國在外,用身軀和泰山替周王同族的周公旦魯國擋住東夷騷擾之意。泰山北的齊國立國環(huán)境,起初自然比魯國兇險多了。事實上,姜子牙初到封地,就被一群當?shù)貣|夷人圍住了,幸而靠姜子牙智慧化險為夷。

可是,令周王想不到的是,等到齊國收拾完這批東夷人,不僅得到了泰山以北、古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還獲得了濱海丘陵的魚鹽之利,有了廣闊的領土縱身和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到春秋之際,齊國國力就逐漸超越碾壓魯國了。當然,這些都是后話,與本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