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十一年,為什么我的抑郁癥還沒有好?
幾年前,在一次有關抑郁癥的大型會議演講上,當我向幾百名聽眾提到心理咨詢和催眠自我療愈的樂觀向上的一面時,一位中年女士忽然從人群中站了起來,憤慨激昂地說:“我想請教下榮教授,您說多數患者在一兩年內會好轉或痊愈,為什么我吃藥五六年了,還是沒有一點好轉?”她的憤怒震撼了全場,另一位女士聞言也在位子上舉手,感慨道:“我也是,我已經吃藥十一年了,為什么還沒有好?”這兩位勇敢的女士開始哽咽流淚,分享絕望的心路歷程,許多聽眾聞之動容。
會議散場后,我和她們分別見面,發(fā)現兩位女士都曾遍訪名醫(yī),醫(yī)生的診斷都是抑郁癥。多年下來,都斷斷續(xù)續(xù)在吃藥,兩個人都擔心越吃越重,而且有極大的焦慮情緒,面談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我到底會不會好?我看我是不會好了,真想放棄算了......”
“你有做過心理治療嗎?”我問第一位女士。
“有??!”
“跟誰做的?開藥給你的醫(yī)生,還是心理師?”
“什么醫(yī)生心理師我不知道,就是我看門診這個醫(yī)生。人不錯,每次都叫我放輕松,不要想太多。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到??!”
“你們每次的心理治療時間多長?”
“就是...有時候十分鐘...有時候比較久,大概十五分鐘——”
“什么!這不是心理治療嗎?”
于是我問第二位有沒有做過心理治療時,她回答得更妙:“什么叫做心理治療?”
什么叫做心理治療?用最淺顯的比喻來說,心理治療就像爬山。時至二十一世紀,許多人會向咨詢機構、精神科或身心科求助,并非由于嚴重的精神、心理異常,而是和環(huán)境壓力有關自律神經失調,包括焦慮癥、抑郁癥、較輕微的抑郁癥、睡眠障礙、飲食障礙等等。甚至,不少是未到生病程度的人際關系問題或情緒困擾。

假如把人生比喻作爬山,我們可以說,很多當事人,是在爬現實里的一座座山,例如職場或學業(yè)、家庭或親子、婚姻或感情、喪親或年老、經濟或病痛、人際關系等問題,當絆到一些大小落石而跌到谷底,出現身心行為各方面的失調,出現惶恐、無助、焦慮、抑郁、不平、怨恨,甚至失眠、暴食、酗酒、厭世的念頭。癥狀比較嚴重的,則可能被診斷為“生病”(精神疾病、心理疾?。?,而成為所謂的“病人”或“患者”。
我個人的看法是,一般情緒困擾和心理障礙、包括大部分抑郁癥的輔導或治療,應該有三個層次、具體如下:
第一個層次,是追求癥狀緩解,也就是以藥物或心理治療作為拐杖,幫助當事人走出谷底,減輕病痛;
第二個層次,則是追求問題解決,也就是輔助當事人,面臨路上的大小石頭(壓力事件)時,如何搬開或跨過去,以預防下次又踢到類似的石頭時,再次跌到谷底(發(fā)?。?;
第三個層次,則是自我實現或自我發(fā)現,前者是向前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路上山,逐步邁向愿景,改善現實;后者是向后看,練習覺察性格里的壞習慣,把新的好習慣放進來。
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三個層次,治療的重點漸漸由“治病”提升到“治人”,由“治療”轉化到“成長”。但是,藥物只能在第一個層次幫助我們;第二和第三個層次是一段長期的“向上提升”或“內在探險”之旅,非自我努力、親友協助、宗教修行或心理治療才能發(fā)揮作用。

如果從事心理治療或咨詢,這表示當事人可能要花好幾周到幾個月(極少數情況甚至要花上幾年),每周至少一到兩小時,和治療師作長期會談咨詢,開始一段“自我的探險”或“發(fā)現之旅”。很可惜,一般在向醫(yī)生求助的民眾,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心理治療,幾乎百分之百都沒有選擇地“接受”藥物治療,部分負責的醫(yī)生會給患者推薦做心理咨詢治療。
甚至很多人把抑郁癥等同于吃藥治療,其實這是不夠的。假如你的焦慮是起因于青春期的孩子迷戀煙癮、網吧或放棄學業(yè),有哪一種藥可以讓你或他吃了以后,從此孩子可以變成循規(guī)蹈矩的好學生?假如真有這種藥,那和“符水”、“仙丹”、“香灰”有何不同?太依賴生物化學藥劑來解決心理社會的問題,不但治標不治本,更糟的是,許多人病癥開始并不嚴重,卻在醫(yī)病關系中被制約或暗示,堅信自己是脆弱無力的,必須長期依賴藥物。他害怕沒有藥物這根柺杖,一旦踢到下一塊落石,可能會再次跌到谷底。境由心生,這樣的負面認知,本身就有咒語般自我應驗的力量。幾次地跌倒下來,信心也跌掉了,更相信自己只能靠長期吃藥勉強度日。他們從沒有機會從心理咨詢或治療中獲益,學習下次碰到類似的石頭,他可以如何因應或改變,把絆腳石當作自我成長的踏腳石,恢復健康更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可相輔相成,在“癥狀緩解”這個層次,藥物的效果和速度是值得稱道的。比如焦慮癥病人在恐慌快發(fā)作時,抗焦慮藥物是護身符;而對輾轉反側的失眠患者,助眠藥物往往是最快的救星;而躁癥急性發(fā)作,或少數伴隨妄想、幻覺,或體質原因較重的抑郁癥,則抗精神病藥和情緒穩(wěn)定劑、抗抑郁劑毫無疑問是優(yōu)先選擇。因為這些當事人的生物(體質)包袱要重過心理(性格)包袱,極需藥物這根柺杖的支持,才能確保身心平衡。

但反過來看,心理治療確可彌補藥物治療不及之處。最大的好處是,心理治療促成當事人成為復原之路上的主角——學會“靠自己”。包括咨詢輔導、危機處理、自我療愈,都在當事人,培養(yǎng)他們的主觀更有能力,更有信心。許多因家庭溝通不良而沮喪的當事人,在學會改變自我,采取新的作為與另一半、孩子、或父母、公婆互動時,即使還沒有百分百達到愿望,癥狀卻已大幅改善。
不少抑郁癥或恐慌癥患者,在生活中運用“催眠自我療愈”、“認知重建”等自助技巧熟練后,不但不再“久病厭世”,反而“久病成良醫(yī)”,甚至可以教別的病友怎么跨過落石、如何爬山。即使是缺乏病識感,因而抗拒藥物治療的精神分裂癥病友,接受以同理心為精神,教育、勸告、說理為技巧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也可以減輕焦慮和防衛(wèi),有時還有助其提升病識感。本文絕非貶抑藥物治療,而是強調心理和藥物治療可以相輔相成。事實上,,藥物常能協助當事人擺脫癥狀,減輕過度焦慮或抑郁帶來的無力感,對心理治療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偠灾?/p>
(1)如果未達到生病程度,心理治療、自我療愈應優(yōu)先于藥物治療;
(2)輕到中度抑郁癥的治療,最好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3)嚴重的精神異常,則應以長期藥物治療為主,心理咨詢治療為輔。
本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并標明出處。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疑問,可以點擊頭像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