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心理學入門-被討厭的勇氣(淺讀一)
德勒心理學入門-被討厭的勇氣(淺讀一)
導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是阿德勒思想精華的部分總結(jié),其中同孔子和蘇格拉底等學者一樣,書并非由阿德勒所寫,而是由后人總結(jié)而成。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談話的方式來抒發(fā)期間所蘊含的思想,用簡單的對話豐富了講道理的空洞,本書用五個夜晚的談話,由淺入深去剖析對阿德勒的主張。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其總宗旨并非教人如何被討厭,而是教人如何勇敢的去面對生活,而勇敢的面對生活,也注定會被某些人所討厭,所以稱為被討厭的勇氣(個人見解);同時阿德勒認為個體不僅受到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驅(qū)動力所影響,即一個人的心理受到“當下的存在”和“意識”的影響,而社會和環(huán)境的影響也同樣重要,所以也稱為個體心理學。
第一夜時,哲人與年輕人講了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的并非是傳統(tǒng)的原因論(有因才有果)作為主導,而是目的論作為主導(因為有目的,才有原因),可以總結(jié)為:“過去無法改變,決定出現(xiàn)原因。”意思是你不想改變自我的原因并不是你無法改變,而是你決定自己不想改變的同時,制造出阻止你改變的原因,以此來佐證和確定你自己的不想改變的想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分手并不是因為某些原因而分手,是因為下了分手這個目的才出現(xiàn)了原因來佐證分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是因為過去無法來影響現(xiàn)在的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我們給過去賦予什么樣的意義這個問題,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是因為某種目的而活著的動物,而不是活在一出縝密的大戲里。
傳統(tǒng)意義上講憤怒(發(fā)怒)這一因素是因為不假思索受到了怒氣的支配,是一種不可抗力的情緒,但其實不然,憤怒是一種可控的情緒,憤怒要的結(jié)果總的來說是一種想要別人屈服,人們想要通過簡單的方法達成這一目的,而發(fā)怒是一種簡單快捷的選擇;因此,大家總是“為了大發(fā)雷霆而去制造憤怒這一情緒”,而非“因為憤怒而去大發(fā)雷霆”。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學生在對父母不讓你懶床而發(fā)生爭吵,但電話響起,接起電話的你仍有一絲怒氣。但其后傳來輔導員的聲音,意識到這一點后,你會彬彬有禮的回復,而非繼續(xù)憤怒。憤怒就是如此可以巧妙的釋放,也可以隨意的收起,所謂憤怒不過是以一種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
人是可以改變的,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是為一個大前提,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去理解,去理解人是可以改變的,而非逢人就問我應該怎么樣的去改變,不要急于去尋找答案,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是應該自己親自找出來,就如同孔子或者蘇格拉底一樣,通過對話來導出答案,而不是剝奪你自己發(fā)現(xiàn)答案的寶貴過程。如果你覺得有另一個人是你的人生標桿,不要去想著變成他,你就是你自己,如果對于現(xiàn)在的自己不夠滿意,不能夠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待到你所習慣的生活方式里面,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期間,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一味的去執(zhí)著于“被給予了什么,現(xiàn)實也不會被改變,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活得很痛苦,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想去成為別人的話,要記住,現(xiàn)在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不幸”,而非生來如此。既然是自我的選擇而非天生,我們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選擇生活方式,我們之所以不去改變,是我們自己常常下定決心不去改變,是因為你覺得這樣的“不幸”能給你帶來好處,即是,你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帶來最直接的好處是,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你感到習慣,感到熟悉,即使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xiàn)在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我們活在當下,要改變的話首先要擯棄現(xiàn)在生活方式的決心,活在內(nèi)心的假設之中,這樣就根本無法改變;對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即使失敗的話或許也能有所成長,應該能明白或者找到別的道路??傊梢缘玫接兴l(fā)展。
你就是你,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而非陷入習得性無助就可以了。雖然聽起來很嚴厲的道理,也很簡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