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爾冬升才是郭敬明的對立面,兩次點評都用了一個詞
自從李誠儒退出之后,很多網友都在調侃,說《演員請就位》變得“一團和氣”了。第三輪競演過后,個人覺著是暗流洶涌,爾冬升似乎才是郭敬明的對立面。

這輪競演郭敬明執(zhí)導的兩個劇目分別是《畫皮》和《一個明星的誕生》,在點評演員演技的時候,爾冬升都用了一個詞來進行評價。這個詞就是“達標”,至于“達標”這個詞算不算是褒義詞,這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個人對“達標”的理解是及格,但并沒有達到優(yōu)秀的程度??赡茉诤芏嗳丝磥恚鳛槟贻p演員來說,能“達標”已經非常優(yōu)秀了。但這個“達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影視化的呈現(xiàn)方式。

不少觀眾都非常喜歡郭敬明的劇目,原因也很簡單,有著比較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具體體現(xiàn)在置景、人物造型、特效、鏡頭切分等等,電影質感比較濃。不過這種風格也是有利有弊的,利就是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弊則是往往會忽視了作品的內在。

看完《畫皮》時就寫過一篇文章,認為郭敬明運用了太多的短鏡頭。短鏡頭的確更有視覺沖擊力和節(jié)奏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角色的立體感。說白了沒有給演員深入塑造角色內心的空間,因此何昶希、王楚然和丁程鑫所扮演的角色都比較臉譜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某一個畫面,而不是一段戲。

當然了,郭敬明所挑選的演員,多數(shù)也撐不起考驗演技的長鏡頭。即使是短鏡頭,也要反復多次拍攝,才有了現(xiàn)在看起來“達標”的版本。
爾冬升則完全相反,在四位導演中,爾冬升所指導的劇目是場景最簡單的。正如爾冬升在節(jié)目中所說:
“我來這邊是為演員服務”
“我就盡量拍演員”

換而言之,爾冬升希望觀眾可以看到自己組演員的演技。事實上爾冬升組演員的整體演技是有優(yōu)勢的,溫崢嶸、黃奕、馬蘇都算得上戲骨了。張月和孫千在年輕演員中也是很優(yōu)秀的,只有李智楠穩(wěn)定性比較差一些。

結果證明爾冬升判斷有誤,還是沒有徹底搞清楚《演員請就位》,大多數(shù)人亦是如此。大家都認為《演員請就位》是要選演技最牛的演員,實際上并不是這么一回事兒,很明顯年輕演員在節(jié)目中更受青睞?!堆輪T請就位》需要選出來的演員,有一個不可抗拒的硬性附加條件,那就是必須被市場所認可。這就是為什么,第三輪有現(xiàn)場觀眾加上制片人投票的環(huán)節(jié),因為這些人是市場需求的一個風向標。

這就是為什么說爾冬升是郭敬明的對立面,爾冬升是把演員演技放在首位,想達到用演技來撐起整個劇目的目的。郭敬明則是把影視劇的拍攝手法運用到極致,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弱化了演員的作用,但換取了觀眾觀感上的刺激。至于孰優(yōu)孰劣,在不同的觀眾群體中可能會有截然相反的答案。

再過一個多月,郭敬明的新片《雅晴集》便要上映了。如果所料不差的話,《雅晴集》應該會跟《畫皮》是一個風格的?!堆徘缂犯木幾詨粽眭男≌f《陰陽師》,而《陰陽師》又是根據(jù)日本民間傳說所創(chuàng)作。這點與《畫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畫皮》是出自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因此《雅晴集》極有可能會是一個拉長版的《畫皮》。但《陰陽師》畢竟是一部極具日本民間色彩的小說,如何避免改編后的水土不服,才是真正考驗郭敬明的難點。

結語,《雅晴集》的最終票房會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用市場來證明爾冬升和郭敬明誰更被大眾所認可。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