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傳
文軒 ——致鑒湖女俠:秋瑾 在中國歷史上,呈現(xiàn)無數(shù)巾幗英雄的時候,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倡導中國女權(quán)和女學思想的秋瑾,正向我們走來。 “秋風秋雨愁煞人?!笔撬R終前大筆一揮留下的遺言。這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絕唱響徹在古越大地,激蕩著華夏九州的風雨。1907年7月15日,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qū),巾幗英雄秋瑾在紹興古軒亭口慷慨就義,年僅33歲。 她叫秋瑾,是個詩人,是個俠女,還是個女兒、妻子和母親。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國家前途,她的詩歌與劍氣都化作了碧血,化作了閃電,照亮了7月15日的天空。 我從未去過紹興,在翻閱書籍時,看到古軒亭口的舊照,思緒翻滾的瞬間,仿佛來到秋瑾的漢白玉塑像前。這一次,我心潮激蕩,鑒湖女俠的一生伴隨那一首首詩猶如匆匆閃過的影片,展現(xiàn)在我的眼簾: 在晨曦中,我聽見了秋瑾的呼喊:“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夜夜靈光射斗牛,英風豪氣動諸候?!?在細雨中,我看見了秋瑾縱身躍馬的身影:“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薄靶菅耘臃怯⑽铮挂过埲谏哮Q?!薄胺凵硭楣菍こJ拢笭奚<覈??!薄八郎皇赂而櫭?,人生到此方英杰?!睆鸵髦@些用鮮血和摯愛凝成的詩句,我仿佛看見了英雄的秋瑾,拖著沉重的鐵枷,目光堅毅,昂首走向刑場。她的詩,她的愛,她的理想中的未來中國藍圖都在她的胸中激蕩。 秋瑾從小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她性格豪爽,習文練武,喜著男裝。少女時就嶄露詩才,表現(xiàn)了她胸懷家國的大志。奔放不羈的少女時代,是秋瑾一生中最為無憂最為快樂的年華。 女大當嫁,丈夫王廷鈞在湘潭開設(shè)“義源當鋪”,有一次,她當著婆家眾多親友的面朗誦她的新作《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zhàn)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蟊?!币员磉_她的憂國之心,受到當?shù)厝说木粗亍?1903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秋瑾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不甘和丈夫一樣,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決心獻身救國事業(yè)。后來,秋瑾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革命活動中。“拼將十萬頭顱血,誓把乾坤力挽回?!边@是秋瑾寫下的豪邁詩句,而秋瑾,一位芳華正茂的女子,用自己的生命實踐著她的詩意。 1907年,秋瑾回到紹興主持大通學堂準備起義,后遭叛徒出賣。秋瑾得到消息,明白清政府馬上要來追捕,眾人勸她迅速離開紹興,但她卻把所有的同志撤離,自己一人孤守大通學堂。她說:“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加入民盟會時許下的諾言: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 7月13日下午,清政府軍把大通學堂圍得水泄不通。大通學堂里只剩下一名革命者,就是女子秋瑾。被捕后三次過堂,秋瑾未透露一字革命者的情況。14日,紹興府女監(jiān)內(nèi),面對會稽知縣李瑞年等人的嚴訊,秋瑾堅不吐實,滿腔膽劍之氣化作了一聲冷笑:革命者的事,不必多問。革命者不怕死,要殺便殺。秋瑾的浩氣在7月15日清晨形成了一個歷史定格:劊子手的刀高高舉起,古城軒亭口血流如注,一道思想的閃光劃過長空,一個偉大的生命消失了,而秋瑾的精神卻高標獨立,立成了一座永遠的雕像。 1931年,孫中山到杭州,親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題寫了“巾幗英雄”的匾額。秋瑾是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她生活的年代,人們已痛感中國的極度女性化,涌現(xiàn)出一批豪俠剛烈之士,以男性的生活姿態(tài)向世俗社會挑戰(zhàn)。秋瑾的風采,令當時在日本的魯迅等人都自慚形穢,感覺直要榨出他們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秋瑾之后,有八女投江,有江姐,有趙一曼、有劉胡蘭,有張志新,女英雄們不朽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閃閃發(fā)光。 秋瑾是永遠的,秋瑾的精神已經(jīng)融入到中華女性的血液中。每年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那一串串長長的表彰名單里,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自強、自立、自信、自愛的女性們,她們都秉承了秋瑾的精神,她們就是一個個新時代的秋瑾,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巾幗英雄。 最后,筆者敬佩鑒湖女俠:秋瑾,賦詩贊曰: 春風送雨三月八,人間最美女人花。 自古巾幗英雄志,喜今女英壯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