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么不敢同中國打“冷戰(zhàn)”?中方有一個優(yōu)勢令美國無可奈何
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高官坎貝爾近日表示:中美交往的時期已經結束,兩國將進入激烈競爭的模式。未來幾年內,盟友將是美國處理對中國政策的關鍵。對抗中國的最好辦法就是與盟國、伙伴與友人合作??藏悹柕倪@番講話是否意味著美國要對中國開啟“新冷戰(zhàn)”?
一提起“冷戰(zhàn)”,學者常常認為需要滿足兩個標準:一是兩個陣營的對立,二是這兩個陣營之間基本沒有經貿上的往來。單從這個角度看,中美之間似乎不會發(fā)展成“新冷戰(zhàn)”。因為首先中國目前基本沒有盟國,而美國表面上也沒有特別針對中國的同盟體系。從經貿往來看,中美之間的總貿易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今年一季度中美貿易更是高速增長,其中對美出口同比增長62.7%,從美進口增長57.9%。
但是我們不能拘泥于對“冷戰(zhàn)”的舊定義,美國對中國采取的行動在某些方面已經具備了“冷戰(zhàn)”的特征。首先是美國利用“民主”、“人權”這些價值觀大旗拉攏盟友形成對中國的圍堵,在涉港、涉疆問題上“圍毆”中國,這已經具備集團對抗的冷戰(zhàn)特點。在經貿往來上,中美雖然不至于全面脫鉤,但在高科技產業(yè)供應鏈上,美國卻認真真在搞和中國的“脫鉤”。尤其在芯片產業(yè)上,美國一方面打壓中國科技公司,讓華為“無芯可用”,另一方面脅迫各國將產業(yè)鏈遷往美國。5月11日,包括美、歐、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qū)64家半導體相關企業(yè)組成“美國半導體聯(lián)盟”,這明顯是一個“排華聯(lián)盟”。這么發(fā)展下去,未來世界上完全有可能形成兩套高科技產業(yè)鏈、兩套高科技產品標準、兩個互聯(lián)網系統(tǒng)。
但是,我認為美國對中國打“冷戰(zhàn)”有一個最大的障礙,那就是美國的盟友。美國的盟友在坎貝爾眼里是對付中國的關鍵,但也是讓美國不能和中國打冷戰(zhàn)的關鍵力量。在國與國的關系上,我們都知道這樣的道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所謂的盟友,其實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而價值觀的認同是很次要的因素。這就是為什么當年中蘇會翻臉,中美會建交。美國能拉攏盟友對抗蘇聯(lián)是因為美國能在經濟和安全上為這些國家提供利益。但是現(xiàn)在中國對其他國家有構成威脅嗎?需要美國提供安全保護來對付中國嗎?顯然是沒有的。中國不可能去侵略歐洲,中印、中日還有南海雖然有領土和島礁的糾紛,那也完全是局部的、可控的,況且中國一直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談判解決這些問題。在經濟上那就更不用說了,日本、韓國、歐盟,美國的許多重要盟友都是以中國為最大貿易伙伴的。這些國家在中國身上獲得的利益,要遠超從美國身上獲得的利益。這樣他們還有什么理由跟著美國和中國打“冷戰(zhàn)”。美國的這些盟友,除了極個別的,最多也就跟著美國表表態(tài),喊喊口號,要他們以實際行動對抗中國那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美國的許多盟友都多次表態(tài)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就連稱中國構成“系統(tǒng)性威脅”的英國首相約翰遜近期也表示,英國絕對不會陷入對中國的“冷戰(zhàn)”。說實話,拜登一再強調同中國的關系不是對抗,不會與中國進行“冷戰(zhàn)”,其實就是害怕一說同中國“對抗”“冷戰(zhàn)”就先把自己的盟友嚇跑了。
所以我贊同這樣的一個結論,中美對抗,中國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中國的產業(yè)鏈已與世界深度嵌套,與中國為敵,就是與全世界為敵;同中國打冷戰(zhàn),就是與全世界打冷戰(zhàn)。這也就是美國越是要打壓我們,我們就越要堅持改革開放,越要堅持與世界融為一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