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心理咨詢程海麗:愛孩子的前提,是看見他在“受苦”
一個人之所以抗拒做某件事,是因?yàn)橐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shí):這個事是苦的,所以本能要他抗拒。
當(dāng)孩子不愿意配合你做出某個行為,是因?yàn)檫@個事對他來說是苦的,是因?yàn)樗诔惺苤撤N苦。所以,他不愿意做。
苦,就是痛苦??赡苁谴笸纯?,可能是小不舒服,總之吃起來滋味就是苦的。
可不愿意看到這個苦的父母則會覺得:你不做,是因?yàn)槟恪坝袉栴}”,你懶、你不懂事、你還小……然后要求孩子不要抗拒這些苦,要自覺、甚至積極地吃下這些苦。仿佛這些苦不存在,仿佛這些苦是甜甜的巧克力。
比如說,當(dāng)孩子愛發(fā)脾氣,很多媽媽會指責(zé)孩子被寵壞了、脾氣差。其實(shí)我們不需要對他的行為進(jìn)行評價,不需要教育他該不該發(fā)脾氣,而是先去好奇:
他在承受著哪些承受不了的苦,而發(fā)脾氣?
可能是沒有人聽到他,他感覺到了絕望;
可能是有人在強(qiáng)迫他,他感覺到了窒息;
可能是他得不到想得到的東西,他感覺到挫敗。
通過發(fā)脾氣,他可以用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來解決自己的苦。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他在解決自己苦的方案。
比如說,老大不待見妹妹。有的媽媽想制止孩子這種行為,覺得一家人為何要敵對。其實(shí)更應(yīng)該了解的是:
老大在承受著什么苦,而不想待見妹妹?
可能是他感覺到了媽媽不公平而委屈;
可能是他感覺到了自己被妹妹欺負(fù)而委屈;
可能是他覺得自己的愛被侵占了而委屈。
他只能通過不待見妹妹來反抗,照顧自己的委屈。
很多媽媽對孩子的苦不苦并不感興趣,她只對孩子吃苦的反應(yīng)感興趣。她會因?yàn)閷@個苦不理解、不合理、不應(yīng)該,而忽視這個苦、要求孩子不要對苦起反應(yīng)。但你要知道:
無論孩子有什么不合理的反應(yīng),那都是孩子在受苦的證明。無論這個苦合不合理,他都在受苦。并不會因?yàn)槟阍u判不合理、不應(yīng)該,苦就沒了。
你可以感謝孩子的抗拒。
能抗拒苦,還是個很好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苦長期被忽視,他就會喪失了抗拒苦的能力。這才是可怕的。
他的苦不被看見、不能消化、不被允許,就會累積,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吃下。這些累積會讓他的內(nèi)心越來越脆弱。有一天他終于吃不下這些苦的時候,就會用極端的方式來緩解。
孩子在抗拒苦,是因?yàn)樗€想自救。
有的媽媽無法面對孩子的苦、也無法幫助孩子消化苦,所以她就會選用制止孩子的行為來處理。其實(shí)就是在幻想:
我只要不讓你表達(dá)苦,你就沒有在受苦。
并且,有的媽媽為了緩解自己的內(nèi)疚,還要逼著孩子承認(rèn)自己的行為是愛,要感激,要聽話,要孝順,要承認(rèn)媽媽這樣都是為了你好。
當(dāng)我們理解了孩子吃什么苦,我們就有了做些讓他舒服的事的可能。你永遠(yuǎn)要記得:
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那只是他僅會的解決自己在受苦的方案。
我們要想真正去愛一個人,去愛孩子,首先要理解他在受什么苦。如果理解不了,起碼可以說一聲:感謝你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解決苦的方式。
雖然那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那是他生命力的表現(xiàn)。他不想吃這些苦,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這些苦。
如果你不能幫他,請先不要去評判他解決自己苦的方案。
如果你想更愛他,你可以去教他新的、健康的、有效的解決苦的方案,而不是熟視無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