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的秘密 | 為什么Ta會不敢談戀愛?
據說,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單身一次。
而成年后的第一次單身,會單身多久呢?
哪些因素更容易讓我們單身上癮呢?
優(yōu)秀的我,怎么就單身了呢?
在大學新生報到那天,長相出眾的小T給同學們的第一印象都很深刻,更有異性默默地擬好了計劃。
然而,時間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小T,在充滿荷爾蒙的大學里,卻一直單身了四年。畢業(yè)了,又+2年……
身邊的朋友基本都有對象了,T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一個人回家、吃飯、刷手機,無奈地感嘆著:「我這么優(yōu)秀,為什么我還是單身!?。∪绻以龠@樣下去,會不會單身一輩子啊?」
雖然身邊不乏優(yōu)秀追求者,但是T選擇單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實,不是T不想談戀愛,也不是沒有心儀的對象。
早在大二的時候,T就有過暗戀的對象。T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與心中的人在一起。但對感情世界除了憧憬與好奇,同時還有恐懼。見到異性時,眼睛總會躲閃,不敢和異性對視,逃避與異性接觸、交往,更不用說主動表白了。
朋友圈里滿屏的情侶合照,猝不及防的喜帖,長時間單身的T常自嘲道:「作為一個母胎solo,加上注孤生,我單身狗的人生才能完完整整。」
單身的主觀原因,有哪些?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遲早是會結束單身的。單身的人群中,除了母胎solo,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也曾談過戀愛。
造成我們單身的原因有很多,主觀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想談戀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認為自己還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
二是不想談戀愛,喜歡一個人的感覺,覺得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投給自己,努力提升自我,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三是不敢談戀愛,擔心很多事情,與異性接觸時會感到焦慮、緊張、害怕甚至恐懼,總會選擇回避與異性之間的接觸、交往。
前兩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經歷不斷豐富,與越來越多的人相遇、相識、相知,大多數人都會結束單身的狀態(tài)。
而因為「不敢談戀愛」而單身的人,他們的感情生活又會如何發(fā)展呢?
對戀愛,為什么會有恐懼呢?
當我們進入可以戀愛的年齡,卻對戀愛產生一種害怕、恐懼的心理,而不敢戀愛,這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感情生活。而戀愛恐懼的方式和表現形式因人而異。
小T為了避免談戀愛過程中與對方發(fā)生爭吵、沖突并分手,于是,總在別人拒絕自己之前,先拒絕別人。
又是什么原因讓T對戀愛產生恐懼的呢?
和T一起分析、總結得出如下三點主要原因:
其一,性格因素。因為T性格較為內向,膽子會比較小,不敢主動與他人接觸,交際圈也比較窄,身邊熟悉的、聊得來的朋友屈指可數。
在心理學上,性格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質,它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并表現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中。
其中,不良的人格特質,如過分內向、自卑、膽小或者苛求完美的人,對自己缺乏信心,容易產生「我不夠好,我不被喜歡」的焦慮感,容易給他人與自己,造成不愉快的感受和不安全感等,從而影響人際交往。
圖片
其二,家庭因素。父母在家經常吵架,雖然沒有離婚,但是由于父母的關系狀態(tài),讓T從小對親密關系存在一定的恐懼。
而在現實生活中,個體常常因家庭離異或者家庭成員關系較差等原因,容易產生「怕被拋棄、怕不能被肯定」的焦慮感,使我們難以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系。也常因缺乏安全感而表現出焦慮、患得患失,對戀愛關系缺乏信心。
其三,個人經歷。成長過程中,朋友們與戀人或因感情不和發(fā)生爭吵,或因感情受挫、分手,曾多次找T哭訴。這些經歷讓T對愛情失去信心,不再渴望愛情的降臨,總覺得單身其實挺好的,一個人自由自在,沒有約束,不會被傷害。
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自身或者他人關于愛情的不愉快經歷,可能讓我們成人后對愛情表現得敏感、不自信、不信任甚至恐懼。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便不敢投入戀愛,更不愿意付出真情。
總之,對戀愛產生恐懼的原因,主要與后天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例如,由于自己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相處得不太愉快;或者自己在戀愛史中受到過傷害;或者曾經有聽說過、見證過親人或朋友被愛情傷害過的不愉快經歷;或者因為閱讀愛情小說,觀看愛情電影、電視劇等,曲解了對愛情的看法、觀點,從而對愛情產生了恐懼心理。
如何克服戀愛恐懼呢?
如果想要掙脫對戀愛的恐懼,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去突破「恐懼」對我們的束縛。
其一,需要我們學會接納,去學習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正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更不能要求一個人一點缺點錯誤都沒有。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因為我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樣,我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就連馬云都曾調侃過自己:「大家都說我長得丑,我覺得我只是長得比較獨特罷了?!?br/>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個性、優(yōu)點和價值。不僅需要我們去學習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以及接納所遭遇的挫折和失敗的結果。同時,還要努力去發(fā)現、去欣賞、去發(fā)揚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對待生活。這些,都取決于我們自己。
其二,需要我們了解自己,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人,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因此需要我們用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去認識自己。
一方面,全面認識自己,我們既要認識自己的外在形象,如顏值、著裝、言行舉止等,又要認識自己的內在素質,如學識、心理、能力等;既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既要進行自我觀察和反省,又要結合他人對自己的了解和評價。
另一方面,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完善自己。
正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本來卻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也沒有什么學識。
經過孫權的點撥,他努力學習,便有了都督魯肅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及呂蒙的經典回復:「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其三,需要我們建立自信,自如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
為了促進我們建立和提高自信心,有如下建議:
首先,我們需要設立積極可行的目標。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無聊」、「郁悶」、「無助」、「迷?!?,實際上是因為缺少一個積極的、明確的、切合實際的奮斗目標。
其次,我們要腳踏實地地朝著目標去努力實踐。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努力,來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過程中,可以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有計劃、有方法、有效率地去認真對待事情,做事不拖延。
最后,我們要學會自我激勵。比如,在我們遇到重要的事情,需要鼓起勇氣來面對時,可以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可以對自己說:「我可以的;我能做好;我能做到;我做得很好了……」通過積極地調動我們潛在的能量,來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