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朝為什么將南朝各個朝代蔑稱為“島夷”?
眾所周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分裂亂世。因為是大爭之世,所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各個割據(jù)政權都互相敵視,給對手起各種蔑稱。有意思的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為將南朝(宋、齊、梁、陳)蔑稱為“島夷”。那么北朝為什么將南朝各個朝代蔑稱為“島夷”呢?

先秦時期的古人將中原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籠統(tǒng)地分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然而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原人逐漸發(fā)現(xiàn)“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分法不能準確反映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真實情況。于是古人在“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基礎上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進一步識別。

中原人發(fā)現(xiàn)有些“東夷”生活在海邊或島嶼之上,與住在大陸上的“東夷”不一樣。古人就將這些“東夷”稱為“島夷”,即“住在島上的東夷”,“島”指的是島嶼或海邊。“島夷”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早,早在先秦時期的《尚書·禹貢》中就有:“大陸既作,島夷皮服”的詞句。

南北朝時期,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位于北朝的東南方。北朝和南朝都需要通過否定對方的正統(tǒng)性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北朝的官方宣傳就將位于自己東南方的南朝稱之為“東夷”。當時的長江三角洲平原要比現(xiàn)在小,導致建康城要比如今的南京市更加靠近大海。

正因如此,北朝將南朝宣傳為“住在島(泛指沿海)上的東夷”,進而將南朝蔑稱為“島夷”?!侗笔贰ば騻鳌罚骸?strong>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不過隋唐統(tǒng)一之后,北方人也就不再將南方人稱為“島夷”。從宋元開始,“島夷”基本專指居住在海島上的人,比如倭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