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辮一體,你懂了么?——從張云雷的返場直播說起
昨天晚上張云雷的返場直播,比起上一次,少了展示張云雷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通過張云雷這個標桿來傳達德云社對于龍字科的期待,期待以后來的人,也能愛相聲、懂規(guī)矩、肯下功夫。
今天這一篇,先從相聲的角度說說九辮一體。
九辮是相聲演員,相聲是他們的專業(yè),他們的根。
九辮13年初搭檔時,使活規(guī)規(guī)矩矩,完全按本子來,年底,張云雷開始試探著和楊九郎有肢體接觸,擁抱是借著角色,感情卻是屬于九辮自己。

這是2013年底的哭四出,2014年九郎生日,張云雷發(fā)微博用了這張舞臺劇照。
昨天張云雷直播,楊九郎說到,很多時候他們臺上的包袱,有些細小的點,是自己逗自己。這一點,他們從搭檔開始,就一直在摸索。
就像楊鶴通說的,一段相聲如果寫出來就是一個通順的故事,相聲演員是在用表演來演繹這個故事。
所有的作品,要想打動觀眾,最重要的就是態(tài)度和情緒。態(tài)度是作品想要傳達的觀點,情緒是觀點背后的感情。
九辮最初打動觀眾的,就是他們的情緒。要刺激觀眾,先刺激自己。哪里刺激到觀眾,就放大哪里,這也是為什么以前他們的相聲被詬病為賣腐風騷,因為觀眾就愛看這個,他們就得給觀眾看這個。先把觀眾吸引進來,他們能賣票,吃飽飯了,才能談得上追求藝術。
這是他們很了不起的地方,他們清醒地知道,可以指著這個一時賣票,不能指著這個一輩子吃飯。九辮相聲的藝術層次一直在提高,去蕪存菁,去粗取精,早在他們說出“上品”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為上品努力了很久。
九辮不僅僅是因為感情好,才成為搭檔,他們更是因為藝術合拍,才成為搭檔。
為什么說九辮藝術合拍?因為他倆觀念一致,能力互補。
張云雷唱得好,楊九郎耳音不準。張云雷沒多念書,楊九郎的文字掌控力強。
張云雷敏感。敏感是一把雙刃劍,敏感就是放大感知,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在張云雷這里都是被放大的,他比別人更善于捕捉觀眾的情緒,同時,也更易于被情緒所傷。
所以張云雷需要楊九郎。楊九郎的捧哏風格是跟著逗哏變化的,在張云雷喜歡唱白素貞的時候,楊九郎扮演的是受不了這個刺激的呆萌胖子;在張云雷受傷之后,楊九郎扮演的是又寵又護小霸王:楊九郎的確是把自己打磨成了最適合張云雷的樣子。
就像張云雷直播中說的,很多點是他們自己逗自己,因為觀眾沒有給到他們想要的情緒反饋。他們希望觀眾因為包袱笑,而不是因為他們的肢體接觸叫。他們希望觀眾關注的是他們的相聲,而不是他們的八卦。
他們希望觀眾能尊重他們,尊重相聲,因為他們,是相聲演員。
這一點不能說怪觀眾吧,只能說,九辮在藝術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是老郭說的,“誰來買票,我們都得賣,來的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九辮一直在致力于把粉絲轉化為觀眾,希望他們的粉絲能跟得上他們的步伐。
我看評論區(qū)里,不少朋友對張云雷的毒唯很感憤慨,我想說,其實張云雷的毒唯才是最看低張云雷的。
說起張云雷,就是夸他唱得好,身段好,然而,相聲的四門基本功,說學逗唱,唱在最后。太平歌詞最早只是用來招徠觀眾的,各種學唱是為了豐富相聲這門曲藝形式。
他們是相聲演員,相聲歸根結底,還要落在包袱上。
相聲的技巧遲、急、頓、錯、瞪、諞、踹、賣、頂、刨、撞、蓋,都是為了包袱服務,逗哏包包袱,捧哏抖包袱,捧逗合作,才能出效果。
為什么九辮的相聲好看?因為九辮是個緊密的團隊,不計得失,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說好相聲。
斗笑社那個后臺側拍長花絮,大林和小岳說九郎喜歡發(fā)揮,他這樣的量單邊就糟踐了。
張云雷一直在說,九郎和他是一場,看他就是看九郎,看九郎就是看他,他倆分不開。這句話說的不單單是他倆感情好,更多的是說他倆在藝術上,的確是互相扶持互相成就。
點點九辮常使的活,大多是是捧逗平分,極少有一頭沉的。為什么?因為九郎愛發(fā)揮,且能發(fā)揮。
九辮在使活的時候,有頻繁的捧逗互換。。經(jīng)常是九郎翻個包袱,觀眾還沒太反應過來呢,張云雷要么笑場,要么撒潑,要么跑去面壁,給出強烈的反應,觀眾才“哦~~~~”
這不是張云雷真給楊九郎逗得脫離表演,這是張云雷在用自己的方式給楊九郎量活。
所謂風格,就是這么來的。
這一篇寫得很匆忙,也很亂,將就看吧。
下一篇,從職場角度闡述九辮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