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每個《一人之下》粉絲都是行為藝術家

題圖 / 一人之下
本文由ACGx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絡社交平臺,二次元與現實相通成為可能
1.
如果你現在都還不滿漫改真人劇沒法還原原作精髓,那么直接在網絡社區(qū)尋找與作品的聯結,或許更能給你帶來快樂。畢竟要論研究原作的細致程度,在各個平臺聚集的粉絲,都能稱得上一句“專業(yè)”,哪怕只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角色扮演,字里行間滿滿都是對作品的熱愛。
這不,前段時間,《一人之下》的粉絲就在知乎上演了一場“神還原”的大戲。
漫畫第503(534)話中,王也向張楚嵐解釋他已經成為異人界的焦點,便打開手機App“編矣(后改為知乎)”為張楚嵐展示“如何看待蓮花挑了妙興”的問題。漫畫中共有14個人回答了該問題,排名前三位的評論分別來自“清風散人”、“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和“匿名用戶”。

漫畫更新后不久,這個問題就被漫畫粉絲們復刻到了現實中的知乎平臺。排名前列高贊回答,連用戶ID和頭像都與漫畫如出一轍。

截至目前,該問題已經收獲271個回答,后續(xù)參與其中的許多答主,也都在玩原作的相關梗。雖然路人會疑惑“你們究竟在說什么”,但原作粉絲卻樂在其中——既能在答案區(qū)捕捉野生王震球、肖自在,又能看到漫畫里本沒有姓名的佛珠賣家、哪都通職員,展現自己的個性。
不論復刻原作還是反復玩梗,都能在知乎、貼吧、微博等用戶聚集的平臺快速傳播。在社交網絡曝光以及粉絲的口口相傳下,二次元虛擬角色似乎也變得更加真實、鮮活。
2.
面對心愛的作品或角色,每位粉絲表達愛意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不過,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很多人都樂于化身列文虎克——精準快速發(fā)掘作品的各項細節(jié),并將這些元素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就如同粉絲在知乎用心復刻《一人之下》的問答那樣,對于動漫愛好者而言,作品中大到故事發(fā)生環(huán)境,細節(jié)到角色的吃穿用度,都值得細細研究。
例如《你的名字?!穾缀跽鎸嵾€原了東京、大阪、奈良、新宿、岐阜等城市部分場景;《冰上的尤里》《佐賀偶像是傳奇》兩部動畫的高人氣,為日本佐賀縣帶來觀光熱潮;像是《搖曳露營△》中的山梨縣一帶、《冰菓》取景地岐阜縣高山市,都成為粉絲“圣地巡禮”的熱門地區(qū)。動漫愛好者探訪作品故事發(fā)生地點,仿佛也能貼近二次元角色的生活軌跡。

除了和旅游掛鉤的圣地巡禮,尋找現實中存在的“同款”,也是粉絲喜聞樂見的事情。直到現在,粉絲們都還驚嘆于《美少女戰(zhàn)士》走在時尚前沿,月野兔曾身著Dior春夏高定,冥王星雪奈穿過的禮服同樣是當年的CHANEL新款;《頭文字D》不只讓人記住“秋名山車神”,資深粉絲還對AE86、RX-7(FD3S)、GT-R BNR32等經典車型如數家珍,甚至會買下收藏;北條司在《城市獵人》里對槍械的細致描述,為廣大讀者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盡管有些作者可能只是作畫時參考自己熟知的領域,或只是習慣性的隨手一畫,但粉絲們也樂于將這些小細節(jié)考據出來,與他人分享。事實上,若動漫創(chuàng)作團隊能有意識地將其運用到作品推廣環(huán)節(jié),相信同樣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3.
互聯網時代,讓人們感嘆“虛擬角色竟在我身邊”變得更容易。隨著社交平臺對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越發(fā)重要,有些創(chuàng)作團隊會刻意在作品中埋下相應彩蛋,引導粉絲發(fā)掘細節(jié)。
這在真人影視作品中,是十分常見的操作。
依照作品角色設定或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開設社交網絡賬號,有助于影視劇團隊展開相應的運營推廣工作。比如在英劇《神探夏洛克》中出現的華生博客、夏洛克個人網站都真實存在。挪威青春劇《SKAM》就利用Instagram角色賬號,實時分享生活日常,粉絲的評論甚至會被納入作品之中。

國產真人劇也不例外,《甄嬛傳》團隊曾為雍正、甄嬛、華妃等角色開通微博,語氣貼合劇中性格,還增加了角色之間的劇外“互動花絮”。《歡樂頌》劇組則依照人物設定,將劇情內容與微博、微信、Facebook、天涯等平臺相結合。《親愛的,熱愛的》因女主“網絡歌手”屬性,在網易云音樂建立賬號,更新動態(tài)。

觀眾在追劇的同時,還能上網刷到角色發(fā)布的真實動態(tài),參與到虛擬角色所營造出的世界之中。從觀眾們的討論看來,他們對此類營銷推廣方式十分受用,虛擬角色的真實互動也讓更多人對劇集產生好奇。
實際上,國內不少角色社交網絡賬號都具備強烈的時效性,其主要作用多限于開播前的預熱,以及劇集播出時的推廣。至于像《親愛的,熱愛的》這樣,完結后仍有角色在社交平臺進行“售后”,或許是在為待播同系列作品的營銷作鋪墊。
4.
如果說真人影視劇本就在“真實感”上更勝一籌,那么為二次元角色開設網絡社交賬號也同樣適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動漫愛好者都堅信“次元壁牢不可破”,但為虛擬角色開通社交賬號,仍然擁有讓粉絲“真香”的魔力。
人氣國產動畫《請吃紅小豆吧!》就為紅小豆、李建勛等角色開設了微博賬號,并通過評論互動,拉近和粉絲的距離,增加粉絲的代入感和參與感。目前《請吃紅小豆吧!》主角紅小豆的粉絲數量已經超過48萬,幾乎在每條動態(tài)更新下方,都有粉絲與其進行互動。“崽崽”、“兒砸”等親昵稱呼的高頻出現,足以證實紅小豆微博擬人化運營所取得的成效。

當然,動畫角色的社交賬號,不僅能夠和角色人設相匹配,更可以與動畫內容呼應,進行細節(jié)的補充和完善。
日本動畫《卡羅爾與星期二》,將Instagram與動畫內容結合得更為緊密。按照動畫每周一集的更新頻率,Instagram賬號記錄下兩位主角從第一首歌曲創(chuàng)作完成,到酒吧、音樂節(jié)演出,再到登上《Mars brightest》節(jié)目舞臺,參與電視節(jié)目、制作專輯等心路歷程。即使賬號發(fā)布的圖片或角色內心戲,沒能在動畫中詳細描繪,但社交網絡內容的更新,也能讓粉絲們對角色一步步的成長產生共情。
不只如此,ACGx注意到,二次元虛擬角色發(fā)布的內容,不僅與動畫內容相關聯,紅小豆的微博還能單獨發(fā)布廣告合作視頻,轉發(fā)周邊商品,《卡羅爾與星期二》的Instagram更新也能夠推進動畫歌曲的推廣,以及線下演出的宣傳。
正如普通人通過聊天互動來加深彼此的了解那樣,二次元角色與社交平臺的“夢幻聯動”,同樣可以強化虛擬形象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接。充分運用網絡社交平臺的傳播特性,或許也能為作品推廣及后續(xù)的商業(yè)化運作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