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和豐臣秀吉的“桃山時代”是怎么得名的?
日本的戰(zhàn)國時代算是日本最知名的歷史時期,大量的文藝作品和二次元產(chǎn)品都含有戰(zhàn)國時代的元素。但鮮為人知的是,很多日本戰(zhàn)國歷史人物的活躍時期其實并不是狹義的戰(zhàn)國時代,而是織田信城和豐臣秀吉“安土桃山時代”,那么“安土時代”和“桃山時代”是怎么得名的呢?

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成功,成為日本的統(tǒng)一核心。元龜四年(1573年),織田信長流放了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滅亡。室町幕府滅亡后,日本“天下人”就成了織田信長。正因如此,后世便將元龜四年(1573年)視為織田信長時代的開始。

天正七年(1579年),織田信長在琵琶湖南岸修建了規(guī)模巨大、空前華麗的安土城。安土城是織田信長的居城,更是織田信長霸業(yè)巔峰的標志,后世便將織田信長主導日本的歷史時期稱為“安土時代”。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死于“本能寺之變”,“安土時代”結束。

“本能寺之變”之后,織田信長麾下的軍團長豐臣秀吉用最快的速度消滅了發(fā)動“本能寺之變”的明智光秀。在之后的一年里,豐臣秀吉又消滅和制服織田家的所有反對派,全面繼承了織田信長的霸業(yè)。因此“本能寺之變”是“安土時代”的結束,也是豐臣秀吉主導日本歷史的開始。

與織田信長類似的是,豐臣秀吉也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巨大、空前華麗的大阪城。而與織田信長不同的是,豐臣秀吉并不滿足于只有一座大阪城,還準備在京都的伏見再修建一座規(guī)模超過大阪城的巨城。但由于包括地震在內(nèi)的各種原因,豐臣秀吉的伏見城一直都沒有徹底完工。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于伏見城,豐臣家也二代而亡。江戶幕府建立后,伏見城變成了幕府直轄的將軍居城。天啟五年(1625年),江戶幕府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下令拆毀伏見城。伏見城的材料用于修建其他城堡和寺廟,而伏見城的舊址被幕府種滿了桃樹。

于是伏見城就變成了桃山,后世就以此將豐臣秀吉主導日本的歷史時期稱為“桃山時代”。因為時間相距太近并且各方面聯(lián)系緊密,所以后世往往也將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和豐臣秀吉的“桃山時代”合稱為“安土桃山時代”或者“織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