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紀事(五十)---戰(zhàn)千秋嶺
乾化三年(913)三月,徐溫在解決境內(nèi)刺頭宣州刺史李遇,鞏固自己在吳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之后,決意東征吳越。
吳行營招討使李濤率軍兩萬兵出千秋嶺,意圖攻擊錢王家鄉(xiāng)衣錦軍。錢王得到消息后,先是任命湖州刺史七子錢元瓘為北面應(yīng)援都指揮使率軍馳援臨安。另一方面任命睦州刺史六子錢傳璙為招討收復都指揮使率領(lǐng)水軍北上攻擊吳國的東洲(一名東布洲,在今江蘇啟東市北呂泗鎮(zhèn)一帶。本長江口沙洲,后與北岸相連),希望能分散吳國兵勢,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

千秋嶺,在今安徽寧國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接浙江臨安縣界。這千秋嶺崇山高聳,隧道幽深,地勢險要,系皖浙通道,杭州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實千秋嶺是天目山余脈,《浙江通志.關(guān)梁》也有這樣的記載:“千秋關(guān),即天目山西麓也”。后在南宋時,因為都城在杭州,所以在千秋嶺筑城,命名為千秋關(guān)。
這種險要之地必然少不了,名家詩句。羅隱就有“殷勤為謝逃名客,想望千秋嶺上云”,而宋代詩人虞儔的“已是去天才尺五,卻令緩步有躋攀。飛泉百道縈羅帶,列岫千峰擁翠鬟?!备菍懗隽松絼莸碾U峻和山路的崎嶇。
如此險要的地勢,不運用起來打一場伏擊戰(zhàn),那真是暴殄天物。錢元瓘自然懂得這個道理,但是李濤作為淮南宿將,卻是不做防備,儼然小看自己的對手,那么付出慘痛的代價自然是在所難免了。
錢元瓘先派出少量士卒利用對于地形的熟悉,繞到吳軍后方。等待大軍過后,再砍伐樹木,用巨石阻塞道路。而錢元瓘自己則是帶著精銳部隊在吳軍的必經(jīng)之路上設(shè)下重重埋伏,放過吳軍先頭部隊。等著敵軍中軍過半,一時間喊殺聲四起,而李濤則是猝不及防,倉促應(yīng)戰(zhàn)。結(jié)果吳軍大敗,想要順著原路返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已然是此路不通,甕中捉鱉之勢已成。
千秋嶺一戰(zhàn)的結(jié)果就是李濤以及屬下三千士卒被俘,錢元瓘大獲全勝。戰(zhàn)場上切莫驕橫輕敵,正如《孫子·謀攻》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但是這里有一人逃出生天,雖然現(xiàn)在他聲名不顯,但是日后卻也是一方雄主。他就是現(xiàn)為徐溫養(yǎng)子的徐知誥。徐溫為了鍛煉他,把他塞進了進攻衣錦軍的大軍中。所以徐知誥和錢元瓘打了個照面,誰也想不到雙方日后都會南面而坐。徐知誥運氣爆棚,最后化裝易服、乘座白騾、狼狽不堪地逃出了千秋嶺。
既然千秋嶺大捷,那么東洲那邊戰(zhàn)事如何?請看下期---師克廣德。
參考書目 《十國春秋》(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吳越世家第七)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資治通鑒》(后梁紀三)
《吳越備史》(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