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八目中格物的猜想
首先,歷代學者都有對《大學》中的格物的“格”有兩種解釋,一是“來”,二是“去”。
來,指知道好的一面越深,好事就會來,同樣,壞的一面越深,壞事便會來——鄭玄
去,最有代表的是王陽明,其中最能體現(xiàn)王陽明的思想是陽明四句教,而四句教就有“為善去惡是格物”
來,它的解釋在朱熹里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有探究事物的意思
去,則有去不良欲望的意思,如存天理,滅人欲。它是二程兩位夫子的道德追求
但是,這些都是后世學者,根據自身的實踐對其意思的理解,是否曾子的意思就不得而知
如果想知道先秦的古漢語,不得不說《說文解字》。
格,木長皃,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
注意最后一句的兩個動詞,引伸 和 所至。
可能這么說,還是不太好理解,如果結合詩經的首篇《關雎》,和《易》下經首卦《咸》就好理解了
其實《關雎》和《咸》表達是一個意思,就是遇到喜歡的人(引申),并對其進行追求示愛(所至)。
如果把人換成物,就是主動去接觸事物,并且感受它。
事物的本身,對感受者意義不大,但是感受者對事物的認知,并對其產生 感覺 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格物后致知,致知后誠意
誠,就是真實不虛,且飽滿的狀態(tài)——對其解釋來自于《說文解字》誠者,信也。
所以,誠意就是,感受者對事物最真實的感受
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這也就是古本大學,是從誠意篇開始論述的原因,因為作者的出發(fā)點是感受者,即是人。如果脫離這個根本,世界便沒有意義,世界有意義是因為人的存在。陽明觀花也有相似表達的內容
(這里可以參考《活出生命的意義》和《思維的囚徒》會對這句話有較深刻的理解)
這就是格物在,大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受事物,得到認知,獲得感受
但是以曾子為人樸實,不喜歡花里胡哨,比如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都很好理解,但是為什么格物的格,不用感或者咸呢?而是用‘格’這個困擾歷代學者的字眼呢?及使‘致知’在古本大學中沒有篇幅,歷代學者也沒有爭議。但是‘格’卻有這么大的爭議呢?
以下就是我猜想的內容,可能 格物 是比先秦,甚至周朝還要早的語言,可能是殷商時期的語言
理由是什么?
還是回到說文解字,木長皃
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
什么時候才需要主動接觸事物,主動感受事物?
是祭祀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候祭祀者,需要沐浴更衣,齋戒保持身體和心靈的純粹,去供奉神靈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莊重和且嚴肅的事情,只有祭祀者主動接觸神靈,和神靈才會相互了解,才會有對神靈最真實的感受,神靈才會對祭祀者賜予祝福
而鬼神之祀最多,就是殷商
這只是古人的觀點,是否存在對其祝福就不得而知。
而且周朝取代了商朝后,重心開始從鬼神轉移到人的身上
可能周商之爭中,人們發(fā)現(xiàn)鬼神賜福不在于祭祀的牛羊,而是在于人心
殷商祭祀者對鬼神用真摯純粹的心靈去供奉,能打動鬼神的話
如果作用于人的話,便能撬動人心的力量,估計就是周朝開創(chuàng)者勝利的主要原因
這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革故鼎新、溫故知新的傳承方式,從 ?鬼神?到 人心,從 神治 到?人治,影響著后世的人們
可惜沒有實質的證據,只能作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