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讀《吶喊》之《狂人日記》

專欄區(qū)又有日更挑戰(zhàn)了,數(shù)了下一共14篇。以往幾次,都沒有認真參與,這回想著也是看看自己有多大能耐。數(shù)量并不算多,但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就容易寫得筆乏。因此先得確定一題材才行。
寫小說不是我的強項,做些小散文或者文學類雜談,我倒有幾分把握??戳讼卖斞傅摹秴群啊?,撇開《自序》,剛好14篇,足夠我發(fā)揮的了。
當然,我將這一系列命名為“碎讀”,就是想說,這些解讀只是隨性而至,并不像論文那么嚴苛。希望各位讀者也隨性看看。
?

《吶喊》正式的第一篇是《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但這并不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
說來有趣,這第一篇的主人公竟是個瘋子,第一篇的第一段竟是段文言。其實《狂人日記》的主旨很明確,概括起來無外乎“吃人”兩個字。
狂人說得“雜無倫次”,“吃人”的含義在他的嘴里,也顯得莫名其妙。但我感覺,這里最起碼包含著兩層的意思。
一是真正的吃人,也就是吃人肉。譬如小說中舉的“易子而食”“徐錫麟心肝被挖出炒食”等;
另一層面就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壓迫。這條線比較隱,但也不難品出。趙貴翁、大哥,還有知縣、紳士、衙役、債主……他們壓迫,他們也“吃人”。
被壓迫者,又在尋找著更劣勢的人,將壓迫轉(zhuǎn)化到他的身上。這個吃人的循環(huán),在阿Q的身上,也很明顯的存在著。
除此外,魯迅在這篇小說中的其它閃光的碎片,也可以在他另外的作品中撿拾到。
譬如說,小說中兩個“我”的存在。一個是記錄者——“余”;另一位,最初是狂人,病愈之后,“赴某地候補”。這個手法,魯迅的《在酒樓上》《孤獨者》又用了一遍。
另外,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犯人的血吃,顯見是《藥》的引子。
還有,那個被質(zhì)問吃人是否正確,回答是“今天天氣很好”的人,后來在魯迅的雜文中又出來“客串”了一回。
這篇小說寫在一九一八年,時年魯迅已經(jīng)三十七歲了。在小說中,他往前回溯了兩個時間點,一個是三十年前,一個是二十年前,這個倒不知道是否有什么寓意在。

明日更《孔乙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