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的影評】兼【讀書筆記】| 橫道世之介(一)——倉持與阿久津
我是先看了《找不到工作的一年:續(xù)橫道世之介》,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本續(xù)篇,就去找了它的前篇來看。
今天只打算談其中一個故事,所以就讓我先多說些廢話吧。

遇見《找不到工作……》大概是在前門的Page One,找不到工作啊,我會不會也有這么一年?或者是很多年?就隨便拿起樣書翻了翻。
倒也算讀得下去。
把它加入我的電子書架后,對,像往常一樣,沒有然后了。
后來忘記去到哪個書店,那家伙的“同版兄弟”出現(xiàn)在我眼前,好像在說“你還不去看看找不到工作的你啥樣?”我趕緊打開我的電子書架,把它緩存好,在路上就讀了起來——是一個等綠燈出神,差點闖紅燈(被車撞穿越到異世界(屁啦))又收回腳,在路邊數(shù)著磚蹦蹦跳跳的小鋼珠無業(yè)男的故事??!
之后我便認識了那個大學畢業(yè)沒找到工作的爛好人——橫道世之介。
然后他死了。
在我發(fā)現(xiàn)世之介還上過大學(《橫道世之介》的內(nèi)容)的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有大學時期世之介的“珍貴影像”(改編電影)。在書中窺探了一番世之介的大學生活后,去看了電影。
對于看過小說的我來說,實在不覺得電影拍得好。
媒介的原因也罷,時長的限制也罷,對于沒有看過小說,直接觀賞電影的觀眾(讀者)來說,有些細微的情緒實在是難以get,也有可能是我太在意比對電影和小說的情節(jié)而沒有深入到其中去罷。不論如何,也是因為些許的憤怒和些許的失望,我才有了寫讀后感,或者說電影觀后感的想法,以此作為電影的補充(或者是一派胡言也有可能啦)。

接下來是倉持和阿久津的故事。
作為電影,鏡頭從跳舞切換到跳舞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個過程中就會讓很多信息丟失。
書中在描述桑巴舞社外宿團練時,對于倉持和阿久津有比較詳細的描寫。
先是社團在車站碰頭的場景,世之介在去車站的路上已然看到倉持和阿久津在一起,但是他倆在車站集合時,卻是先后分別到達,一副“我們并非一起來的,我們并不熟”的樣子。好青澀的操作,但是電影里直接從清志跳舞轉到團練桑巴舞,雖然影視的桑巴舞要比文字描述有趣得多,但卻少了倉持與阿久津感情的發(fā)酵過程。以至于在洗澡時,倉持說出“可能在與阿久津交往時”,彈幕直呼“???”
倉持和阿久津也并非是吻過之后就在一起了。吻過之后,倉持“逃跑了”,還拿著裝書架用的釘子(笑)。
至于書架也好,強吻也好,反正這倆人在一起了。電影按照小說的順序,在這里插入了成家后的倉持和阿久津的生活,準確來說,是兩人為了女兒“早戀”而“頭疼”的生活。我覺得電影在這里插入,并不是很好。

電影中,在成年倉持和阿久津故事的最后,阿久津提到想起了世之介,但是這對于我這個*觀眾*來說有些突兀,似乎只是因為校舍改建,想起了往事,因而想到了世之介。小說里是這樣寫的
“妻子(阿久津)喝了一口葡萄汁,接著喃喃自語道:‘對了,剛剛警察送智世回來,智世一臉憂郁地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突然想起了橫道。’”
可以看出,阿久津并非因為校舍往事,而是因為女兒想到了世之介。
在我的理解里,阿久津之所以由女兒想到世之介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我承認,咱們都有無緣無故想起某人的時候,但是小說這種文學作品里,想到世之介這件事就會讓讀者不得不想要解讀一番)。
第一個方面是阿久津想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和倉持,女兒早戀遭到父母反對這件事,和當年自己懷孕,要和倉持結婚把孩子生下來而遭到長輩反對和身邊人冷眼似乎有著相似的地方,那個時候的自己也是很堅決的,而智世像極了當年的他們;在兩人被家里趕出來時,在兩人經(jīng)濟困難時,世之介一直都在,幫忙搬家,把剛拿到的微薄薪水借給他們,一直在支持著他們。
第二方面是智世本來就和世之介有點關聯(lián),生智世的時候,世之介有在幫忙,不過電影里面沒有過多的描述,有一張世之介拍的智世出生時的照片,但在我看來這也是敗筆之一,之后的文章會談。
我覺得電影中,把插敘放在和小說相同的位置并不合適,電影的前后跳轉比起書本可是要“不和諧”得多。
此外,電影關于這段故事,完全把智世的戲份刪掉了,我不能理解。在阿久津開導智世時,說以后有的是機會談戀愛,現(xiàn)在太早,智世直截了當?shù)貑?/p>
“那要等到幾歲比較好?”
“幾歲戀愛才OK?”
“喜歡就是喜歡,我也沒辦法啊。只要一想到這個人,心就會痛,請問究竟要到幾歲才有資格遇到這樣的人?”
(如今的你我可能“年齡夠了”,但是還有資格遇到這樣的人嗎?)
智世在與父親倉持爭吵時,在倉持說完如果要見男孩,現(xiàn)在就從家里出去后,智世問
“……我懂的,我會忍耐??墒?,可以請你告訴我我要忍耐到什么時候嗎?”
而與智世吵架時的倉持,都不敢正眼看智世一眼。
書中描寫了倉持和阿久津輟學后的苦日子,縱然日子再苦,有阿久津和智世在,倉持總算是堅持過來了。
或許當年,把孩子“拿掉”,和阿久津一起把大學上完,可能會過上更好的生活,但那個生活了,倉持可能失去了阿久津,且一定失去了智世。
在倉持和男生交涉后,男生默默離開了,智世初中畢業(yè)“打死”不再上高中。
書中這樣寫道:
少年失蹤后,智世瀕臨崩潰邊緣。不過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女,竟然用那種聽了叫人心痛欲裂的聲音,每天哭到天亮,她的內(nèi)心真的感到那么絕望嗎?
少年明白了我的苦心。
少年對智世的珍視程度,也遠超大人的想象,所以他悄悄離開了。一個才十八歲的大男生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但他曾想帶著智世一起去看看那個不確定的未來。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做法到底對不對,越想就越對自己的判斷沒信心,越想就越覺得是自己親手毀掉了視為掌上明珠的女兒。
對,男生曾經(jīng)想帶智世一起去看看那個世界,那個他們二人在一起,哪怕不是那么順利的世界。
如果沒有這些感情的醞釀和鋪墊,倉持和阿久津又為何想到世之介呢?
或許這“不幸”,正是因為智世和男孩身邊缺少了一個世之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