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
孩子在發(fā)育的時候 側重發(fā)育的是屈肌 為什么 因為 人先天是展開的 動 就需要屈 然后 讓肌肉自然舒展 就展開了 武術也是一樣的 很多前輩的視頻 你會發(fā)現(xiàn) 肱三頭肌都是軟的 小臂只需要二頭肌拉住 大臂只需要肩裹住 就可以了 這是最松的狀態(tài) 腿也一樣 股四頭肌發(fā)達 你說股四頭肌不是伸肌嗎 是 以前說過 上身和下身是反的 股四頭肌只需要做 我們昨天說的 非完全強直性收縮 也就是 我松一點 再收縮定住 松一點 再收縮定住 就可以做到腿的屈伸了 屈 交給重量來做 這也是為什么普通人站樁 傷膝蓋的原因 因為 你習慣了四頭發(fā)力 你蹲下 也只是用四頭定住 這對膝蓋的壓力 是很大的 因為這就是單力 說回屈肌 因為人過度的使用屈肌 或者說 過度的使用單力 順著本身的結構 造成了更大的生理曲度 而從小學習儀態(tài) 舞蹈的孩子 就好很多 為什么 因為整體用力 陰陽并濟 互爭 武術要做的 也是這個 讓一切都完整的動起來 所以 處處都要喚醒 孩子側重發(fā)育是為了更快的強大 而我們 已經(jīng)成長了 可以回歸了 但是 為什么前輩們的肱三頭肌是軟的呢 因為他們練的是內勁 就像昨天我說的 你只需要撐拔開來 然后用最少的肌肉發(fā)力來引導 穩(wěn)固就可以 也就是我很整 但強度很弱 為什么這么弱 因為我筋骨強 肌肉無所謂 我只需要引導動態(tài)就行 我的速度 爆發(fā) 不依賴肌肉爆發(fā) 只需要肌肉做一點點的引導就夠了 簡單來說 骨壯 筋彈 蓄勢束展 肌肉只需要引導 而手臂 不需要肱三頭肌來更大的發(fā)力 沒必要 體重 重力 會幫我做到沉勁 展勁 很多人 甚至手臂都不動 只用身體帶動 但是腿不行 因為 身體太重了 單一的股四頭發(fā)力 是過度的發(fā)力 就像你拿上一根大槍 你只靠肱二頭肌也是不夠的 會造成你局部的僵拙 所以 整體互爭 裹束 得到中心感 和筋骨撐拔的打開 把體重 負重 由中心帶往稍節(jié)去 明白了這個 你也就明白了腿 互爭 裹束 內外和合 把體重 帶去稍節(jié) 也就是腳 甚至腳趾 所以 膝蓋是不受力的 力下去更稍節(jié)了 如果下不去 一定是互爭不到位 有單力 自然停滯在這里 這就是力的出尖 從圓滿的狀態(tài)中 破了出來 明白了這些 我們就知道武術 要練什么 首先是恢復整體用力 達到整體不用力 在這個狀態(tài)下 一點點的加強勁道 練習變化 互爭 裹束 變化 三步 走到老
你說 人體這么復雜 各種方向 各種結構 怎么會一個屈肌收縮然后舒張就夠了 的確不夠 屈肌的收縮 帶動的是伸肌的舒張 屈肌舒張時 伸肌自然回彈 或者說 伸肌回彈 自然帶動屈肌舒張 這就是陰陽變化 所以 孩子并不是單力 他們的肌肉很弱 水分太大 這種變化 已經(jīng)是互爭的平衡 只不過隨著肌肉力量的增加 平衡被打破了 也就是說 成年人的這種 收縮 舒張的互爭變化 已經(jīng)失衡了 幾乎徹底淪為了單力 因為肌肉太強 舒張就是舒張 帶動不了對側的屈曲 或者說 帶動不了太多的屈曲收縮力量 也就是說 從屈伸互爭 變?yōu)榱?屈完伸 伸完屈 幾乎斷開的交替模式 那么怎么做呢 第一種 基本的肌肉互爭 屈肌收縮 伸肌也收縮 只不過 屈肌是主動收縮 伸肌是被動收縮 什么叫被動收縮 你拉開一點我 我就定住收縮 你再屈曲一點 我拉開定住 就像機械 這種力 當然也是機械 僵硬的 第二種 做放松拉抻 就像孩子一樣 我的肌肉很強 但是我不用 我只用一點點 讓筋骨松開 肌肉只用一點點的力 這樣就又回到了肌肉的互爭平衡 更加側重筋骨 人的肌肉很長 很強 你的所謂撐拔 拉抻 肌肉是拉不出力量的 你感覺拉的很緊 其實是韌帶 肌腱太硬 太短 這就是筋骨的基礎 感受筋骨的屈伸變化 其實還是肌肉動力 只不過 以筋骨的撐拔張力為主 感受其張力的變化 這種 就是松 把肌肉松成最基本的動力源 絕不多用一點 感受筋骨 強化筋骨 第三種 做松沉撐拔 然后肌肉裹束其上 把第一種的機械外裝 套到這筋骨的氣血內壓上 這就是武術的最終形態(tài) 液壓挖掘機 鉆翻起落 橫斜進退 內外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