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武則天、為恢復(fù)唐朝立下大功的張柬之為什么會憂憤而死?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發(fā)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擁立太子李顯登基為帝。作為“神龍政變”的主導(dǎo)者,張柬之為恢復(fù)唐朝立了汗馬功勞,被破格晉封為漢陽郡王(唐朝異姓大臣不能封王)。

然而張柬之卻沒有享受富貴多長時間,就因武三思的讒言而被李顯(唐中宗)貶官出了長安,最后被流放到瀧州(今廣東省云浮市羅定縣),憂憤而死。那么推翻武則天的張柬之為什么以悲劇結(jié)束人生呢?

唐中宗依靠“神龍政變”第二次登基為帝,但他卻不是“神龍政變”的主導(dǎo)者。正因如此,唐中宗的政治實力在第二次登基后是要弱于以張柬之等五大功臣為代表的“神龍五王”,這當然讓唐中宗感到非常難受。

于是唐中宗有意扶持因為武則天退位而失勢的武家勢力,以此制衡打壓“神龍五王”。而以張柬之為首的“神龍五王”對于唐中宗的猜忌和打壓估計不足,幾乎沒有任何應(yīng)對措施,反而試圖倚仗功勞把持朝政。

結(jié)果就是“神龍五王”在唐中宗和武家勢力的聯(lián)合打擊下分崩離析,全都被貶官外敵、千里流放。張柬之被流放的時候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難以接受如此大的精神打擊,最終在流放地憂憤而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