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西湖為例探析隱逸文化:入仕與隱士結合,乃有志之士的追求
宋人李升曾經問過世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從這可以看出西湖在古代社會就一直是一個閑適的地方,在這里的生活是歌舞放松,不像其他地方紛爭不斷,飽受朝代更替之苦。
還有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梢娫谌藗冃闹刑K杭已經達到了與天齊名的地步,也說明了蘇杭這兩個地方在古代是多么令人心馳神往。

中國秀麗山河看江南,江南名勝數西湖。所以說西湖這個獨特的地方也催生出了獨特的西湖文化,那就是隱逸文化。何謂隱逸文化?
一、何為隱逸文化
所謂隱逸文化就是指不愿意入仕,更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每天游山玩水,不為世事而煩惱??墒沁@樣的美好愿景畢竟只能是愿景而已。
用白居易的話來說“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牢落,朝市太喧囂。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從白居易對于隱士的見解中不難看出,在古代雖然有隱士之心但是難行隱士之實。

而且隱逸文化大多發(fā)生在士階層,普通百姓倒是很難見到隱逸文化。在士階層隱逸文化非常盛行,尤其是到了兩宋時期,隱逸文化已經完全地被內化,有志之士都變得閑適曠達,超然灑脫,不再僅僅局限于入仕為官,通過為政來實現人生抱負。
1、西湖園林空間上的隱逸文化
說到園林第一反應自然就是蘇州,畢竟蘇州園林的名氣不僅國內在國際上也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在浙江杭州,西湖園林文化也是不容小覷的。
西湖園林的隱逸文化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那就是可以實現空間上的“入仕”與“隱士”的結合。首先西湖地處杭州之中,杭州自古又是江南地區(qū)發(fā)展比較迅速的城市,所以說杭州的經濟自然也是數一數二的。

先不說在長三角地區(qū)走出過多少的商業(yè)巨鱷,就單從柳永對于杭州的描寫就可以看出西湖之繁華,“錢塘自古繁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逼渲刑岬降腻X塘就是指的杭州。
所以說杭州一直都是一個經濟富饒的地方,不然江南又何來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既然杭州的經濟如此發(fā)達,朝廷對于杭州的發(fā)展就不可能不管不顧,杭州就不可能脫離仕途的掌控。
因此杭州這個地方還是要考慮到入仕的問題,只不過杭州美景如畫,又有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所謂隱逸文化最向往的不就是有山有水,有美景有美酒的“天堂之地”嗎,杭州西湖不正是這樣一個地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由此可見西湖的美是一種天生麗質所賦予的,是不用經過后天的修飾就可以迷惑人心的美麗。
江南的婉約之內,雨巷之空寂,蓮葉何田田的競相比美在西湖之上都一一呈現,可以說對于江南的一切美好想象,在西湖都可以成為現實。
因此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結構給了西湖一種復雜的融合,皇家士人在此集會,文人墨客在此揮灑筆墨,隱士之人在此悠然自得??梢哉f西湖真正做到了“詩在山林,人在城市”的追求,也難怪白居易會說“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2、隱逸文化的精神象征
何為隱士?不過就是隱藏于世間,又不愿被世人所發(fā)現。何為隱士?不過就是有志之士報國無門,無處施展理想而失望所歸不愿再被世事侵擾。
文人都會有一些清高傲骨的情結,他們最初也是懷著鴻鵠之志入仕為官,但是官場的爾虞我詐,明爭暗斗和自己的政治追求迥然不同,自己在政治上的訴求一直達不到理想的狀態(tài),那么這些文人墨客或是失望而歸,或是曠達心扉不再執(zhí)迷于此,隱逸就成了文人有志之士的最終歸宿。
說是逃避也好,說是追求精神富足也好,總之隱逸文化一直都是部分有志之士的追求。
其實早在北宋年間,西湖就已經成立了西湖詩社,士人經常在此聚會,飲酒作詩互相寬慰。

找到了同病相憐的朋友開心了就作一首“酒逢知己,琴遇知音”;對于人生命運放逐自然了就交命于天作一首“新酒在槽頭醉,活魚向湖上買,算天公自有安排”;或是早就頓悟人生終極奧義作一首“浮生大都空自忙,功,也是謊,名,也是謊”。
由此可見在西湖之上相互心照不宣的文人有志之士,他們的相聚于此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但都殊途同歸期望著在這秀美之地隱世而居,從此了卻功名利祿,了卻理想抱負,只留下縱情詩酒,詠山贊水。
西湖第一個出現這種隱士情懷的人或許不知道,自己的一時想法居然成為了日后許多仕途不順之人、壯志無門的有志之人的心之往之。
二、隱逸文化的誕生過程

世間萬物的形成都有他的發(fā)展軌跡,隱逸文化自然也是如此,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隱逸文化就深入人心,成為那么多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所以隱逸文化也有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
1、隱逸文化走向成熟
隱逸思想是與文化發(fā)展相伴而生的文化,文化開始興起的時候隱逸思想就已經開始出現。在春秋時期孔子也曾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p>
其中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一個好的國家,統(tǒng)治者是一個治國有道的人那么就可以選擇入仕為官,如果國家是一個不得民心的國家,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的話,那就不如做一個隱士,遠離仕途。
由此可見孔子都有這樣的隱逸想法,更何況其他的人呢?與其一脈相承的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見隱逸思想在孔孟儒家文化里面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而且每一個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都會有相伴而生的隱逸文化,比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很多報國無門之人都遭受到了仕途上的打擊,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的人生態(tài)度。
既然政治抱負總是遭到迫害,那么干脆不愿入朝為官只想游山玩水,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其實是出于一種消極的抵抗,只不過后來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特有的一種追求精神享受的人生訴求。
當文化發(fā)展進入了唐宋盛世的時候,隱逸文化已經完全步入了成熟,這一點從層出不窮的唐詩宋詞中就可以看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歸園田居;“依山傍水蓋茅齋,施買奇花賃地栽,深耕淺種無災害”的閑鶴生活;“正花開玉梅千萬株,鶴飛來老逋歸與?”的無限渴望和期盼。

所以說隱逸文化的成熟,也是從一開始的一點一滴的失望積攢起來的,都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同樣的“不積失望無以成隱逸”。
2、隱逸是必然的歸宿
中國長久地處于封建統(tǒng)治之中,而封建統(tǒng)治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央集權,一旦出現了中央集權的現象那就說明,很多想說的話說不了,想做的事也做不了。
如果中央集權能夠完全統(tǒng)治社會百姓,那倒也不失為一種發(fā)展模式,只不過這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模式,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百姓都完全按照統(tǒng)治者的思想生存,那么和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
所以朝代的更替,政權的易主都和人們對于精神自由的追求有著莫大的關系,其根本的癥結所在就是中央集權的特點和統(tǒng)治階級的客觀要求是一個互相矛盾的存在。

中央集權的特點就是皇帝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無論是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文化、倫理關系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一個人說的算。
而統(tǒng)治者的要求卻是皇帝必須做到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無論是百姓還是皇室貴族要做到平衡狀態(tài),這一點對于專治的中央集權是矛盾的,也是不相融合的。
所以說有了這樣的一個根本矛盾,就注定了皇權擁有者和黎民百姓有著不可改變的不平衡發(fā)展。
皇帝一般都是深居皇宮之中很少體會民間疾苦,所以皇帝和黎民百姓的溝通就只能通過士大夫等仕途人員,因此作為上傳下達工作者的士大夫就成為了夾在中間的階層。
皇帝的命令不敢不從,民間的疾苦不得不解決,這樣長時間地處在左右為難的境地就會使得士大夫階層的人很難做。

士大夫的使命是皇權的執(zhí)行者,同時還要兼具壓制皇權。這也是一個矛盾的問題所在,作為皇權賦予了特殊職能的人,自然要對皇權起到執(zhí)行的作用,可是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又要為民作主,以“仁義禮智信”來修復皇權專治中的不足和潛在危險。這樣的一種任務其實是很難完成的。
所以說很多的有志之士一開始都是躊躇滿志地加入了仕途,可是經過親身體驗才明白這是很難實現的理想,因此慢慢地消極思想就會促使他們產生了隱逸想法。
在歷朝歷代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典型代表,比如說數次被貶的蘇軾,一心只想種豆南山下的陶淵明。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失望透頂而選擇寄情山水的隱逸之人。

所以說隱逸文化從古至今都是一直存在的,也勢必會一直流傳下去,寄情山水就是隱逸文化的最大向往,而提到山水就不得不說到江南,江南以杭州最負盛名,杭州又以西湖享譽世界,所以說西湖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隱逸文化的基本象征和內容,也是隱逸文化的集大成所在。
參考文獻:
1、《宋詞與西湖》
2、《西湖佳話》
3、 《唐詩宋詞》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