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玩家的痛呼:這些線,我該藏在哪

在DIY的萌新階段,我們對裝機的關注點絕大多數(shù)都放在如何搭配適合的設備,或是追求在有限的預算內追求最極致的性能配置。很多情況下都是在硬件備齊后一頓猛如虎的熟練操作將對應線材連接,點亮主板開機查看配置或性能跑分。但對于一個DIY大師來說,裝機的走線也是一個不能懈怠放松的挑戰(zhàn)。

雖然說機箱架構不斷改進發(fā)展的情況下,凌亂走線對風道的影響已經(jīng)降到了最小的程度。但在側透及RGB光污染飛速擴張的大時代背景下,走線會極大地影響到整機的視覺效果。一個 擁有的凈致背線的機箱,再搭配大側透和炫彩RGB燈效,點亮一刻它將成為你的得意之作。

要做到凈致背線,機箱硬件的兼容性和支持性是關鍵,并非所有的機箱都支持隱匿背線。機箱的專屬背線空間,或是側板結構上設計一個凸起,或是將側板和背板的間隔空間增大,或是設配線材收納套件/匣子,想盡辦法給余量線材一個安身之處。

目前,絕大多數(shù)新出品的機箱都設計有背線孔,無論電源上下置,都能將電源線材從背板后空間穿出,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走線孔和扎線位的設計。只有具備了足夠的走線孔,我們才能游刃有余地選擇背線方案,充足的扎線位則可以提高我們的背線隱匿性,讓線材盡可能地減少外露。

除去機箱的背線空間設計,我們應該還能想到,電源線材的長度也會影響背線的可行性。對于已有預留背線的空間的機箱,若是搭配了過短的電源線材,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主流的全模電源線材都考慮到了背線長度,CPU和顯卡供電線長度基本保持在40-60mm,滿足背線的基本需求。

在解決了機箱和電源線材的背線支持后,打造凈致隱匿背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這就是機箱走線的極限了嗎?DIY的字典里沒有極限,解決了機箱內部的走線,我們是不是忘了,I/O接口還有一堆線散亂在外呢?

如何將I/O接口外的線材合理收束隱藏,成為深度強迫癥DIY玩家的一個頑疾??v觀浩如煙海的各類機箱,只有極少數(shù)設計考慮到了I/O插口外接線材的收束,發(fā)布時間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款就是鑫谷的開元K1機箱。它通過上置I/O接口并打造64mm深度儲線盒,收納各類外接線材,打造機箱內外全隱線輸出。想要解決深度強迫癥玩家的痛呼,目前來看只有開元K1最為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