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吟梁父

(黑風夜話88 又吟梁父)
臨淄郊外的農田里,湮沒著一段封塵的往事,一座不起眼的碑石上刻寫著“三士塚”。在古老的春秋時代,三位孔武有力的齊國武士,為了兩顆桃子而甘愿受死。公孫接、古冶子和田開疆自持功高簡慢朝堂,君臣上下均有憂患之意。一日,身材矮小的國相晏嬰用兩顆大如碗、赤如炭的金桃賜給堪配此物的重功之臣。公孫接捷足先登,古冶子當仁不讓,兩顆桃被他們納入腹中。稍慢半拍的田開疆沒得到桃子,而自詡的功勞又不比兩位同仁低,一氣之下竟拔劍自刎。公孫接認為微功得桃非廉非勇,也自盡于劍下。古冶子見狀血脈噴張,干脆都死吧,結果也追命而去。晏嬰用兩顆桃子除去了隱患,并為齊君覓得司馬穰苴終霸一方。
這個故事被一首《梁父吟》經久傳唱著:“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p>
躬耕隴上的諸葛亮經常吟唱這首歌謠,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曾激發(fā)他的萬千思緒,這是對人性弱點的思考。當他投身到火熱的英雄時代時,便開始實踐起當初的思考。一對(隆中對)二表(前后出師表)為報三顧情,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功成八陣圖,戎馬倥傯,歲月無情,留給諸葛亮的時間只有二十七年。他二十七歲出山,參加工作不算早,當又一個二十七年過去,已是秋風五丈原了。三分天下,中原實不可望,頻繁出師,只為以戰(zhàn)養(yǎng)兵不坐以待斃??蓱z為君天下事,留得身前身后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于要考慮接班人選了,他希望把擔子交給因循守規(guī)的蔣琬、費祎,可當時的蜀漢集團中還有兩位重量級的人物,楊儀和魏延。
魏延的資歷很老,早在關羽戰(zhàn)長沙時就立下功勞,但諸葛亮和他就是不來電,以他腦后長“反骨”為名要除掉他,辛虧劉備愛才得以保全。多年來魏延兢兢業(yè)業(yè)沒少立功,甚至被提拔到本屬張飛的漢中太守高位獨擋一方。在諸葛亮屢出祁山的征戰(zhàn)中他也功勞不小,他曾提出分兵五千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建議,但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不予采納。魏延勇猛過人善于用兵,同僚皆避其下,唯有楊儀不買帳,兩人形同水火。楊儀也是關羽系的荊州舊臣,深得劉備賞識步步簡拔,隨孔明戰(zhàn)祁山時已身為長史,節(jié)度糧草。諸葛亮常恨楊魏不和,兩人之間的明爭暗斗必將影響到蜀漢事業(yè)的成敗,為身后的政權穩(wěn)定計,必須設法除去后患。于是,諸葛亮為楊魏二人設置了一枚“金桃”,那就是自己死后三軍的節(jié)度權。他表面上把這權利交給楊儀,魏延果然不滿,不惜起兵反叛,結果被孔明布置好的馬岱斬殺。而楊儀也最終失去信任,后被廢為庶民自刎而亡。
以桃失士的一幕在歷史上屢次出現(xiàn),這是人性的弱點使然,正是人類無休止的追求才導致劇情一再重現(xiàn)。這桃可以是名、是利、是色、是財,甚至是江山、是天下。阿魯威一首著名的元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曹操、孫權、諸葛亮這些蓋世英雄們,何嘗不是為爭天下這顆大桃,結果他們都不能得到,和當年司馬穰苴取代三士一樣,最終三國歸晉,摘取桃子的還是司馬氏。(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又吟梁父,往事千年。在二十世紀華文小說百強榜上,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位列十強,其中有一篇就叫“梁父吟”。小說以辛亥革命的開國英雄最終寂寞孤島表達出“烏衣巷口夕陽斜”的共同主題,白先生以小說“紀念先父(白崇禧)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奇怪的是,在那篇小說中除了標題外根本沒出現(xiàn)過“梁父吟”這三個字。于是,評論者眾說紛紜,多認為以三國人物象征辛亥三杰。其實我倒以為落實到“桃”上更加合理,難道“梁父吟”表現(xiàn)的不是因桃失士嗎?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6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