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靖難之役”為什么讓北京擁有了一道譽滿全球的名菜?
建文元年(1399年),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fā)?!熬鸽y之役”對明朝的影響之大自不必多說,而且如今一道譽滿全球的北京著名菜肴也與“靖難之役”存在緊密聯(lián)系。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國大約在南北朝時就已經(jīng)開始食用烤鴨,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非常喜歡吃烤鴨,達到了“日食烤鴨一只”的程度。因此烤鴨在明朝正式成為宮廷御菜,制作技術也是發(fā)展迅速。

不過由于明朝當時定都南京和自然條件等原因,烤鴨在洪武年間主要是江南一帶代表菜肴,北方則相對少見,而著名的北京烤鴨此時還完全沒有出現(xiàn)。直到燕王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之后。

“靖難之役”后,當上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繼續(xù)將烤鴨列為宮廷御菜之一。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烤鴨也隨之進入北京并逐漸成為北京宮廷和達官貴人宴席上的珍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烤鴨逐漸走入北京的尋常百姓家中,最終成為北京城最有名的菜肴和城市名片之一,在新中國成立后更是譽滿全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