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山西省各地級市的母縣

太原市
太原市的母縣是陽曲縣。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原陽曲縣(在今定襄縣境內)荒廢,曹操遷陽曲縣民于今太原市尖草坪區(qū)陽曲鎮(zhèn)一帶新置陽曲縣。
隋開皇初年,文帝以姓楊惡其曲名,改陽曲縣為陽直縣,十六年(596年)更名為汾陽縣,大業(yè)末改汾陽縣為陽直縣,移治木井城。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陽直縣地置汾陽縣。七年(624年),廢陽直縣,改汾陽縣為陽曲縣。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降宋,太宗惡晉陽人民負隅頑抗,毀晉陽城,降太原府為并州軍事,移并州治于縣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會",將州治從榆次遷至縣南唐明鎮(zhèn),并遷縣治于太原城西郭外。
金天會年間,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地方行政。太原為府,陽曲縣治移入府城,此后陽曲附郭太原直至清末。
1913年,廢太原府,陽曲縣歸山西省直轄。
1927年,陽曲縣城析出,太原設市。
大同市
大同市的母縣是大同縣(今云州區(qū))。
秦代,置平城縣,故治在今大同城東北古城。
新莽,改平城縣為平順縣,東漢復舊。
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平城縣為萬年縣。
太和十七年(493年),復名平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平城縣為太平縣。
北周,改太平縣為云中縣。
隋開皇二年(582年),改云中縣為云內縣。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定襄縣自朔州北界定襄城故址徙此,屬云州,兼為州治,云內縣廢入,故治在今大同城西北15千米。
永淳元年(682年),為默啜所破,州、縣俱廢。
開元十八年(730年),復為云中縣,故治在今大同城東3千米。
遼重熙十七年(1048年),析云中縣地置大同縣。
元至元二年(1265年),云中縣廢入大同縣。
1949年,大同縣解放,析城區(qū)設立大同市。
2018年,大同縣撤縣設區(qū),更名云州區(qū)。
陽泉市
陽泉市的母縣是平定縣。
西漢武帝時,始置上艾縣,縣治今張莊鎮(zhèn)新城村。
北魏建國元年(386年),改上艾為石艾。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又恢復上艾之名。
唐天寶元年(742年),更名廣陽,將縣治遷至廣陽村(今屬昔陽縣)。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廣陽縣改為平定縣,并遷縣治于今上城,營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金代,平定縣升為州。
清代,平定州升為直隸州。
民初,廢州,復為平定縣。
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縣的一部分設陽泉市,以后一度改稱陽泉工礦區(qū)。
長治市
長治市的母縣是長治縣(今上黨區(qū))。
前348年,韓首置上黨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壺關縣始置上黨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上黨縣入潞州。
嘉靖八年(1529年),升潞州為潞安府,置長治縣附郭府城。
1945年10月,長治設市,市、縣分治。
2018年,長治縣撤縣設區(qū),更名上黨區(qū)。
晉城市
晉城市的母縣是澤州縣。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置高都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高都縣改稱丹川縣。
后唐,稱晉城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澤州升為直隸州,省晉城縣入澤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澤州升為府,置鳳臺縣倚郭府城。
1914年,因與安徽有同名縣,改鳳臺縣為晉城縣。
1948年10月,析晉城縣城關置晉城市。
1949年8月,復并晉城市入晉城縣。
1983年,晉城撤縣設市。
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qū)和縣級晉城市,設立地級晉城市和城區(qū)、郊區(qū)。
1996年,撤銷郊區(qū),設立澤州縣。
朔州市、忻州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
這幾個地級市的主城區(qū)分別由朔縣、忻縣、離石縣、榆次縣、臨汾縣、運城縣直接演變而來,沒有經歷析出縣城設市的過程,故而對它們而言不存在母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