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保64型MBTI:本我、自我、超我融合就是綜合素質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弗洛伊德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怪人,生活中神神秘秘、舉止反常,學術上膽大包天、固執(zhí)己見,他生前設計一張圖紙,憑一己之力建造了世界上一幢超高層摩天大樓,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以“本我”做地基,以“自我”的務實、“超我”的價值,一時間讓這幢樓迎來了它的一批又一批的買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榮格,榮格稱弗洛伊德不僅是絕無僅有的建筑大師,而且也是自己的父親,弗洛伊德精神從此誕生,分析心理學、個體心理學、蘭克妊娠期心理學,幾股力量相互糾纏、扭打在一起,之后,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自體心理學以及當代關系學派,一路下來,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每個人心中的真我,另一方面,以弗洛伊德精神改造世界的那些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是相克的,卡倫·霍尼寫過《我們時代的神經癥》、《我們內心的沖突》、《自我掙扎》,她原本希望以《精神分析學入門》——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奠定弗洛伊德精神在社會學方面的影響和地位,通過全面分析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特征,她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是一些有病態(tài)心理和變態(tài)人格的求生者,指出人之所以有神經癥,是基于人與環(huán)境的沖突。
上世紀80年代,有人到處廣而告之,弗洛伊德已經死了,弗洛伊德的死不僅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也是一種社會規(guī)律,從生理學的角度講,弗洛伊德于1939年去世,從精神層面來說,弗洛伊德在1980年-1990年之間再次去世,可能是一種謠傳,一個人的死亡代表著他由站立到倒下,弗洛伊德的根基不牢,他所建構的超高層摩天大樓,從建成的那天就是一座危房,“本我”、“自我”、“超我”,問題就出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能量來源于“本我”,就像大廈的根基源于地基,可是,他沒有以“性格”定義本我,而是以“性”為本,必然,人不僅會以自己為敵,而且還會以他人和環(huán)境為敵,這是必然的趨勢。
什么是“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本我是潛意識的,而不是意識的,若本我是性格,那么性格應該是在潛意識,自我是在意識,超我是理想,意識和理想的能量來源于性格,理順這種關系,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即可達成。這只是萬里長城邁出的第一步,第二步要做的是改變觀念,當然不是改變動物的觀念,我所指的是改變人的觀念,怎么改變人的觀念呢?現(xiàn)在的人已經固化了,身心靈三位一體,鐵板一塊,我在知乎、西瓜、b站、微博發(fā)文章和視頻,有人看卻沒有人三連,我不認為看過我作品的人是冷漠的,我只能說,他們不是正在進化中的人。好多人都在說,要改變觀念,只有改變觀念才能提高國民素質,我也拜讀過他們的東西,那些東西的確不怎么樣,不僅沒有新意,而且言之無物,我個人認為,改變觀念需從概念入手,不要動不動就說,這個人是什么人格類型,那個人是什么人格類型,這個人是INTJ,那個人是ENTP,還胡說什么人有基本人格,要發(fā)現(xiàn)次級人格,要做測試,測來測去是“測不準”法則,物理學在微觀世界的“測不準”法則是科學,放在人身上,“測不準”法則是偽科學,這是基于不同個體都有自己的方向,“測不準”法則模擬兩可,不能發(fā)揮教育的引導作用,讓所有人自我懷疑,放不開手腳,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怎么邁出人生的第一步,不要說,人要有目標,人沒有目標,就會變得墮落和無知,人已經是墮落和無知了,有人厭學、有人沉迷網(wǎng)絡,還有人聚眾斗毆,詐騙、盜竊、強奸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些人沒有目標,不能為他們指明方向,他們怎么會有目標呢?目標是在某個方向上,而不是脫離方向、泛泛而談,在MBTI性格系統(tǒng)中,強勢(N T)的方向是通過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目標,穩(wěn)重(S T)的方向是通過守業(yè)實現(xiàn)管理者的目標,活潑(N F)的方向是通過聚人實現(xiàn)傳播者的目標,隨和(S F)的方向是通過留人實現(xiàn)仁慈者的目標。
我在各大平臺多次跟網(wǎng)友們說,不要迷信市面上的測評,也多次提醒他們目前的測評沒有一個行,告訴他們性格就是自己的本我,加異性父母和同性父母的本我構成的,且性格主輔的切換是潛意識的,不為意識所知,也希望大家多做這方面的練習,可是,網(wǎng)友們讓我無語,他們中的個別私信我,給我布置作業(yè),有一段時間,我很認真,每次得到的反饋有兩種,有的說很準,有的說不準;關于性格,不是準與不準的問題,準與不準是意識的事、是記憶的事,性格在每個人的潛意識,潛意識的知識需要悟、需要體驗,外顯知識的獲取,可以靠記憶獲得,內隱知識的學習是要靠悟的;認知水平的提高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功能層面,一個是心靈層面,功能層面的認知通過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即可,心靈層面的認知,可不是這樣,它更多的需要啟動具身認知,“身體知道答案”就是這個道理。身體的體驗,很有感覺,這種感覺是潛意識和意識隱秘溝通的結果,艾克哈特、鈴木大拙、克里希拉穆提已經做到了,不過,他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把來自潛意識的體驗概念化,才能撬動每個人的內隱知識,使人成為人,具備認知自我的水平。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是潛意識的,“人格”這個概念不是潛意識的概念,它是意識的概念,“性格”這個概念才是潛意識的概念,所以,性格的分支基本性格和次級性格一直在流動,它們決定了個體的行為方式,在行為的背后隱藏著性格的秘密,以及性格發(fā)展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區(qū)分性格和人格的概念是改變觀念要邁出的一步,性格就是本我、人格就是自我,綜合素質就是超我,講那么多人格干什么,提那么多人格健康干什么,綜合素質變成了一個夢,美好的東西,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沒有,人格、綜合素質這兩個概念是好的,問題是很多人的人格是扭曲的、負面的,怎么讓這些人具有綜合素質嘛,定位學生的性格,挖掘學生的性格潛能,讓潛意識的力量去推動人格健康,踐行綜合素質,形成綜合素質的標準,不就一蹴而就了嗎,而且準確識別學生的基本性格和次級性格,不就定位了學生的基本人格和次級人格嗎?每個孩子之所以輸在起跑線上,主要在于不了解孩子的性格差異,在一歲左右,就對孩子搞人格教育,不輸就奇怪了。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是為后人留下的寶貴遺產,他唯一的失誤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沒有方向性的問題,我們應該沿著先輩的足跡,在總結前人錯誤的基礎上,推成出新,協(xié)助高中生充分認識自我,為國內綜合素質標準的形成,獻計獻策,為中國夢變成現(xiàn)實少說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