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話飛到兒子身邊,迎接她的,卻是如此刺心的一幕······

“媽,我想見你?!彪娫捓?,兒子語氣平靜,卻隱約透著一絲怪異。
然而母親并未覺察。
她太高興、太喜出望外了!
——因為兒子已經(jīng)很久沒給她打過電話了。
“好、好、我這就過去······我飛過去······機票······我、我買機票······”母親激動得有些語無倫次。

3個多小時以后,母親終于風(fēng)塵仆仆地出現(xiàn)在兒子面前。
然而出現(xiàn)在她面前的,卻并不是只是兒子一人,而是同時還有幾個身著制服、神情肅穆的警員。
兒子面無表情地看著她,那樣子完全像是在看一個陌生人。
忽然間,一道炫目的白光狠狠地刺痛了她。
那是一副锃亮的手銬。
“······兒子······”母親說著就要撲上去抱住兒子,但兒子卻靈活地一閃,冷冷地躲開了。
“······兒子,我是媽媽,最疼你的媽媽······”母親淚流滿面。
兒子突然冷笑一聲,眼神銳利地盯著母親:“可是你毀了我······是你害我走到這一步的?!?/p>
說完,兒子頭也不回地在警員的押送下走出了門外。

“能不能管管你兒子?”
“他還小,由他去吧。”
“他成天東游西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啥事兒不管、啥事兒都不操心,你就不能說說他?”
“你別管,他跟你不一樣,他是男孩子······”
往事浮上心頭,母親不由得頹然跌坐在地上,一時間悔恨得肝腸寸斷。
她無論如何都不敢相信,自己自認(rèn)為無私偉大的愛,竟然成為了葬送兒子的劊子手!

殊不知,無論多么了不起的愛,一旦錯在了起點,結(jié)局便極有可能南轅北轍,甚至走向“萬丈深淵”。
尤其是以下一些“愛的誤區(qū)”,更是需要我們加倍警惕:
誤區(qū)一:愛=毫無原則的偏袒。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些男男女女開始越來越崇尚這樣一句話,大意是:我要的不是你的愛,而是你的偏愛和例外。
乍一聽,似乎很美好。
畢竟有了“偏愛”、“例外”這樣的字眼,看上去才顯得足夠重視、足夠獨一無二,不是嗎?
然而,若是為了有別于愛情以外的其他人——這難道不是“愛”本身應(yīng)該具有的屬性嗎?
如果不是相對于其他人的“例外”,還能稱之為“愛”嗎?
因此,這里所說的“偏愛”和“例外”,其實指的并不是愛情本身的排他性,而是一種放棄原則的偏袒和溺愛。
也就是說,雖然你知道某些事情并不在對方能夠接受和認(rèn)同的范圍之內(nèi),但卻希望他可以為了你而甘愿接受或者認(rèn)同。
聽上去······貌似挺感人。
遺憾的是,這種所謂的“愛”,十有八九都深藏隱患。
因為一個人的原則和底線往往不會輕易改變。就算暫時退讓、妥協(xié),也往往只是一時的權(quán)宜之計。而“權(quán)宜”的背后,要么是別有所圖,要么很可能就是為將來埋下了一顆難以預(yù)料的“定時炸彈”。
就像《流金歲月》里蔣南孫的第一任男友章安仁,最初為了跟蔣南孫在一起,即使蔣家人再怎么嫌棄他的家庭出身、傷害他的自尊心,他都能夠委曲求全、隱忍不發(fā)。

然而,一旦蔣家敗落,他的隱忍、他的妥協(xié),便立刻統(tǒng)統(tǒng)失效。不但對蔣家人,就是對蔣南孫本人,他也完全失去了以往的耐心和包容,并最終選擇了分手離開。
而在親情關(guān)系中,這種不講原則的偏愛和袒護則更是貽害無窮。
最常見的便是重男輕女,或是偏愛年長或者年幼的子女。
然而最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卻是:被偏愛的,卻往往很大概率會成為最令人失望的那一個。
原因便在于——“被偏愛的永遠(yuǎn)有恃無恐”。
正因為有恃無恐,所以往往會忽略和拋棄很多重要的東西,比如個人努力、責(zé)任感、積極性、關(guān)懷他人······等等。
而一個人一旦長期缺失這些重要的個人素質(zhì),如何能最終成為一個杰出、優(yōu)秀的人呢?
非但如此,愛的偏袒還會使其他家庭成員產(chǎn)生心理上的失衡,導(dǎo)致失落、自卑或是怨懟不滿,從而破壞了整個家庭的幸福與和睦。
失去了家庭的幸福與和睦,一個人即使被偏愛,又何來真正的幸??鞓房裳阅??
誤區(qū)二:愛=提供最好的待遇。
有句廣告詞叫“愛他就給他最好的”,一直以來可謂深入人心。
聽上去的確沒毛病——不給最好的,難道給最差的?
然而所謂“最好”,如果把握不當(dāng),很多時候非但并不見得“好”,而且還可能不亞于一劑慢性的“毒藥”。
因為習(xí)慣了所有的“好”,便很容易對一切都覺得理所當(dāng)然、習(xí)以為常,于是便忘記了珍惜,也忘記了感恩和回報。
因為擁有的一切來得太過輕易、不費吹灰之力,所以揮霍起來往往也更加隨心所欲、無所顧忌。
因為習(xí)慣了養(yǎng)尊處優(yōu),于是便忘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甚至更可能喪失了應(yīng)有的斗志及行動力,難以應(yīng)對任何新的狀況或是逆境。
就像電影《活著》中原本出身富貴的大少爺福貴,縱然守著金山銀山,卻也在短短幾年之間就敗光了所有的家產(chǎn)。

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并不少見,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引以為戒。
因為愛一個人而對他“好”,幾乎是所有人的一種本能。
然而所謂“本能”,有時候也代表著“初級”,或是某種程度的有待打磨和推敲。
簡單點說,在“愛”的關(guān)系當(dāng)中,只懂得對人“好”,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
真正愛一個人,與其說是給他“最好的”,倒不如說是要給他“最有益的”。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供現(xiàn)成的“甜頭”,不如教他如何憑借自己的能耐去獲取和創(chuàng)造“甜頭”。
因為再多現(xiàn)成的好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或是永遠(yuǎn)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有自身能夠創(chuàng)造與獲取,才可能保證源源不斷的供給。
道理雖淺,卻總是被人視而不見。
尤其在親子關(guān)系當(dāng)中。
愛心拳拳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總是想要把自己擁有的一切好東西都竭盡所能地給到自己的后代。所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他們看來非但不存在任何問題,甚至還是他們引以為榮的資本。
他們根本不會想到,養(yǎng)在溫室里的嬌花嫩草,一旦失去了溫室的庇護,又將如何應(yīng)對外面的凄風(fēng)苦雨、日夜煎熬。
而真正懂“愛”的父母、長輩則不然。
他們永遠(yuǎn)不會選擇憑借自己的身軀去為子孫后代擋風(fēng)避雨,而是會教導(dǎo)他們像自己一樣,運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在風(fēng)雨中牢牢護住自己。
因為真正的“好”,并不是外在事物的堆砌,而是讓它內(nèi)化成屬于自己的特質(zhì)。
誤區(qū)三:愛=即時滿足。
熱播劇《流金歲月》中,倪妮飾演的“灰姑娘”——朱鎖鎖的感情戲頗有看點。而跟她有著感情線的兩個男人——老成穩(wěn)健的企業(yè)家葉瑾言、單純直率的富二代謝宏祖,則更是展現(xiàn)出了兩種教科書級別的、截然不同的愛情觀。
毋庸置疑,無論是葉瑾言還是謝宏祖,他們都是愛著朱鎖鎖的,但他們“愛”的方式卻是大相徑庭。
葉瑾言明知朱鎖鎖愛的是自己,卻仍然忍痛選擇了讓她離開。原因就在于,從長遠(yuǎn)看來,他并不確定自己跟年齡懸殊的朱鎖鎖在一起,對于朱鎖鎖來說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謝宏祖則是明知道朱鎖鎖愛的是葉瑾言,卻依然窮追不舍地讓朱鎖鎖嫁給了自己。結(jié)果婚后不久,事實就證明他非但沒有給予朱鎖鎖幸福的能力,甚至還對她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韓寒說: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芍^是對于這兩類感情的最好注解。
追求即時滿足,往往是因為愛得太淺。而真正愛得深刻的人,才會為之考慮長遠(yuǎn)。
因為眼前的快樂往往太過短暫膚淺,而長久的幸福才足夠意義深遠(yuǎn)。
愛情如此,親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從來都是有求必應(yīng)。愛吃什么便無限供應(yīng)、愛玩什么便隨心所欲,只要孩子此刻高興快樂,卻絲毫不曾考慮未來是否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或是人生進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戰(zhàn)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曾明確表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p>
也就是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子女,則應(yīng)該為他們作長遠(yuǎn)的打算,而不是僅僅只考慮眼前的光景。
事實上,其他任何一種感情又何嘗不當(dāng)如此呢?
因為好的事物,往往都是細(xì)水流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