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二戰(zhàn)步兵戰(zhàn)術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Elite系列第105號:二戰(zhàn)步兵戰(zhàn)術——班和排的戰(zhàn)術-World War II Infantry Tactics-Squad and Platoon。原作者Stephen Bull,繪圖Mike Chappell和Brain Delf。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德國防御陣地,諾曼底,1944年6月-7月
主要依據(jù)美國第90步兵師士兵的目擊草圖來描繪的本圖通過平面圖和空中斜視圖展示了以諾曼底林木環(huán)境為基礎的典型德國排陣地。繁多的樹木,窄而深陷的鄉(xiāng)村小道,高堤岸以及有幾個世紀歷史的濃密灌木藩籬所組成的這種地形使視野變得非常有限。坦克在這里往往是無效的,通常步兵的戰(zhàn)術必須依據(jù)這種有利于防守者的環(huán)境去改變。
A1:在一些灌木藩籬中有意清理出的缺口為側翼機槍火力提供了交叉射界,斜向火力布局覆蓋了各條自然前進通路。
A2:帶有發(fā)聲的錫罐絆索沿著可能前進方向的草地上拉伸,它架設的目是警戒和設法使進攻者停頓下來。
A3:面朝主要防守方向的狙擊手樹上陣位。他的高度能使其在遠距離觀察敵人的移動并選擇地面難以打擊的目標。他的第一槍或發(fā)出的信號將為他的班發(fā)出警報。
A4:步槍手們占據(jù)著從灌木墻根部挖出的坑道,坑道盡頭是窄小的孔洞,步槍槍管要很費勁的穿出孔洞并且偽裝以植被。當不得不撤退時,他們要扭動身體褪出坑道并沿著路邊的壕溝爬行。瞭望哨要通過植被中的小孔洞進行觀察。
A5:機槍火力覆蓋著前方的不同角度,它們也可能安置在藩籬墻中挖出的孔洞中。另一個備選陣地可以清理道路和敵人可能的觀察點,一旦位置受到威脅或機會適宜,機槍就會移動到這個第二陣地。
注:圖上方藍色箭頭旁的文字為:美軍前進方向。

B:德國50毫米口徑輕型迫擊炮小隊,1940年-1943年
每個排裝備一門Leichte Granatwerfer 36(LeGrW36)型迫擊炮。這是一種對75到575米之間不宜直接打擊目標進行火力投射的50毫米口徑無膛線迫擊炮。到1943年時大約裝備了3萬門,并且使用范圍非常廣:1940年5、6月間短暫的法國戰(zhàn)役中,它們發(fā)射了超過50萬發(fā)炮彈。
B1:這是LeGrW 36型迫擊炮三人小隊中的兩個人,依據(jù)的是CarlSiwinna上尉的《指令手冊》和宣傳連攝影師Deman的一幅彩色照片;第三個人,也就是作為小隊長的指揮官——往往是一名二級下士——就在附近為他的小隊觀察目標并引導他的小隊。第一個人操控調整握把進行瞄準,第二個人裝填炮彈。炮彈裝在10發(fā)裝金屬盒中,“規(guī)范”負載要求小隊攜帶5只這種金屬盒。除了炮管、炮架或一只炮彈盒外,TragestellM1939型背架還可以附帶士兵的帳篷片段及餐盒;他的干糧包、水壺、防毒面具罐、挖壕鏟和個人輕武器作為腰帶掛載掛在它的下方。
B2:小隊所有三名成員都攜帶的背架和背帶的細部;圖例顯示它裝載著炮架底座(它也能通過手提握把用一只手攜行)。為了快速行動,手冊推薦小隊成員隱蔽到地面以下的隱蔽處時首先要褪下彼此的背架并卸下炮管和底座。
B3:根據(jù)1940年的野戰(zhàn)工事手冊描繪的一處輕型迫擊炮坑。手冊要求的深度為1.45米,寬度為2.5米。

C:德國步兵野戰(zhàn)陣地,1939年-1945年
像一句古老的德國諺語“多出汗,少流血”所說的那樣,“保護和隱蔽”字面上的意思是指關乎步兵在戰(zhàn)場上生死的事宜。出于清晰展示的目的,我們都不符合實際地“清楚掉了”本圖中每個場景人物周圍的雜草和灌木。
C1:一處教科書式的步兵坑的側視圖,韋伯在1938年的《教導手冊》一書中最早描述了它。這種坑深1.4米,有一圈可伏肘休息的邊緣和一條覆蓋著草木可排水的溝槽。
C2:這是一處由一名黨衛(wèi)隊突擊隊員占據(jù)的幾乎“教科書式完美的”隱蔽洞的俯視圖,時間是大約是1944年。涂有迷彩圖案的防水布(Zeltbanhn)可以用頂栓拴住并折疊在一側,在拉伸蓋住洞口時它可以使地洞完全隱藏或起到防雨功能。
C3和C4:這是大約在1944年時,對公路路基或山坡的戰(zhàn)術使用——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這里忽略了對植被的描繪。在河堤之下隱蔽處的保持戰(zhàn)術機動的步兵(圖C3),用自己的當做披風的防水布帳篷片段來偽裝自己并在頭盔網(wǎng)上插上合適的當?shù)刂参铩K麜ㄟ^觀察而不是暴露于植被之上從幾個不同的點移動到堤頂后面。不指望會立即行動的裝甲擲彈兵(圖C4)在斜坡背面挖洞并通過洞口覆蓋的釘樁固定住的防水布帳篷片段來隱蔽自己。在惡劣天氣中他通常會把鐵拳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的彈頭包裹起來防止受潮

D:防守中的美國步兵排,阿登,1944年-1945年
這是一支布置在前線防守的美國步兵排,根據(jù)1942年和1944年的“步槍連”野戰(zhàn)手冊來建構。士兵們在倉促中挖掘出一些一人或兩人用的散兵坑,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火力使對方主陣地前方的敵人停止前進,并通過近戰(zhàn)將可能攻上來的敵軍阻擋住”。一個排典型的陣前地域是縱深250碼(228.6米)的滿目瘡痍的區(qū)域,而開闊的鄉(xiāng)村地形(和那些更為開闊的野外地形)更適于展開。班的布置需要能提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火力,同時也能覆蓋各排之間的火力空檔。圖中外側的一對紅色虛線代表了中心位置班的火力邊緣;與內(nèi)側的紅虛線之間的部分代表了與側翼班的火力重疊部分。隱蔽移動時則利用地面上的褶皺和壕溝。
D1:勃朗寧自動步槍加強了班的力量,其火力可以投射到相鄰班的陣地之前。
D2:陣地的大部分被安排了步槍手,根據(jù)地形他們被自己的班長部署成為主要的“扇形火力”。在目標超出加蘭德步槍的瞄準區(qū)域后,手雷被準備來做近距離防守使用。
D3:副排長的位置正好位于主陣地后方,那里他可以擁有更寬的視野,并且一直處于排長的視野中和聲音可聯(lián)絡的范圍內(nèi)。
D4:一名隸屬于連武器排的60毫米口徑迫擊炮小組的瞭望員,他的位置具有必然的良好視野并與排長的位置接近,而且可以用手勢與遠處迫擊炮小組的其他成員聯(lián)系。
D5:作為中尉的排長位于擁有最佳觀察和指揮效果的中心位置;在做任何行動時,他的電臺都可以讓他與他的連長保持聯(lián)系。
D6:在排的范圍內(nèi),一名通訊員負責傳遞排長的口頭信息和任務。
D7:附屬的60毫米口徑迫擊炮炮手位于距離他們的瞭望員不超過100碼的一處適當?shù)碾[蔽位置。這一位置被選擇來能“用最危險的打擊方式覆蓋排的前沿陣地”。
D8:輕武器彈藥儲存處和機槍的彈藥攜帶員躲避在位置方便的武器坑中。第二處彈藥儲存處里會保存迫擊炮的彈藥和攜行裝備。
D9:附屬的點30口徑機槍小組。防守中,它會暫停開火直到新的敵人目標的出現(xiàn)。
D10:臨近排的步槍手。維持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是必要的,特別是有樹木和其他障礙物的地方。

E:英國的班的側翼進攻,1944年-1945年
這是一次從側面進攻敵軍陣地的典型英軍“戰(zhàn)斗訓練”,它嚴格依照《步兵訓練(1944年)》的條令來描繪。紅色箭頭描繪的是“布倫機槍組”的移動軌跡,藍色箭頭則代表由裝備斯特恩沖鋒槍的士官指揮的班其他人員組成的“步槍組”。下側小圖中展示了兩名布倫式機槍的1號機槍手和一名副班長,這種劇情化的安排在1944年至45年間起了變化,很多裝備兩挺輕機槍的班在不再需要防空保護的情況下會重新配置武器。這種情況下布倫式機槍小組會包含4到5個人,因為每挺機槍需要兩人操作。
一旦前進中遭遇來自敵軍控制的灌木叢的敵方火力攻擊,布倫機槍組就馬上隱蔽并予以回擊(紅色1字)。步槍手們也隱蔽來躲避敵軍火力。班長對戰(zhàn)場情況進行評估并下達進行側翼調動的命令。借助布倫式機槍組提供的優(yōu)勢火力,他領導步槍小組沿著掩體保護的道路穿到另一側,并在需要時移動和開火(藍色1字)。士兵們?yōu)榱穗[蔽要設法穿過任何障礙物并躲避實際通路上顯而易見的地雷埋設點。一旦步槍手們到達他們在敵軍側翼的第二陣地后(藍色2字),布倫式機槍小組也會繞圈移動到能夠為進攻提供有效支援的位置。自始至終,無論是機槍組還是步槍組都隨時準備開火,以保證這個班能有“一條腿著地”。在無法用聲音指揮的情況下,各小組會通過彼此開火的聲音進行判斷或使用手勢信號。
在布倫式機槍小組到達側翼的可開火陣地(紅色2字)后,排里的2英寸(50.8毫米)口徑迫擊炮會射出煙霧彈為步槍組的進攻提供掩護。在接近敵人時,步槍手們會繼續(xù)投擲發(fā)煙手雷制造煙霧。步槍小組這時向前沖鋒,一邊開火一邊投擲破片手雷,并在最后與敵人接觸時使用上自己的刺刀。一旦他們?nèi)M攻到位,為了防止誤傷,布倫式機槍組就不再提供火力支援并迅速移動到敵人身后的第三個陣地(紅色3字)來切斷敵方任何可能的逃跑機會。在確認進攻成功后,這個班會在敵軍陣地較遠處重新集結(藍色3字)并繼續(xù)前進。

F:英國的“武器缺口”
F1:這種得到完整防護的“兩人武器缺口”見于《步兵訓練(1944年3月)》的插圖,但在實踐中它只限于本土訓練中使用。從護墻到深坑底端深4英尺6英寸(1.37米),此外還加上中間一條2英尺深的排水槽;用連接帳篷樁柱的拉繩支撐的具有彈性的實心木樁支撐住木桿或草木組成的掩體壁,并且頂端可以安裝覆蓋物。如此精心的建筑物要花很多時間建造,在1943年到45年間變化性很強的前線這種掩體是非常少見的。
F2:戰(zhàn)爭后期的這種典型“V型三人武器缺口”深度也為4英尺6英寸,長和寬足以容納下兩個人的布倫式機槍小組以及副班長。如此“倉促的”防守陣位往往是為了“挖最小的坑……能給使用者以保護就可,并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擴大到標準武器缺口所需的尺寸”。如果有任何時間或機會去改善這種掩體的狀況,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臨時性增加掩體的覆蓋物來抵御迫擊炮和火炮彈片的打擊。在本圖的實例中,占據(jù)這一“缺口”的是1945年春在德國的第5步兵師北安普頓團第5營的一個布倫式機槍小組;這個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營是從意大利前線調過來的,他們一直裝備的是SMLE步槍。機槍小組的“缺口”擁有低于地面的矮護墻,而布倫式機槍的1號機槍手開火時不使用兩腳架。2號機槍手身負裝彈夾的“多功能彈夾包”,同時戰(zhàn)壕沿邊上的帆布袋里裝著備用槍管和清潔工具。除了通用鎬頭和挖壕鏟外,這通常是他們放在一邊的僅有物品,因為迅速移動是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沒人會在準備戰(zhàn)斗時浪費時間去整理他們的小工具。
作為兩人和V型“缺口”的補充,《步兵訓練》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十字型三人缺口”,它是供需要全方位防守的固定陣地使用的。

G:美國步兵班和排的武器
G1:點30口徑M1918A1式勃朗寧自動步槍(BAR)。BAR在一戰(zhàn)結束前的幾個月首次裝備現(xiàn)役。這是種功能強大多樣的班級輕型支援武器。和MG34/42槍族及布倫式輕機槍不同,BAR沒有可快速拆換的槍管,加上圖中它裝填了20發(fā)裝彈夾,這都妨礙它扮演真實的輕機槍的角色。盡管有這些缺點,馬歇爾(S.L.A.Marshall,美國準將,譯者注)仍然描述它為步兵行動“不可或缺”的主心骨。
G2:點30口徑加蘭德M1式步槍,這是任何武裝力量中步兵最早標準裝備的半自動武器。后來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更為有效,但戰(zhàn)爭中最多使用的是加蘭德步槍——扣動扳機的一刻可以快速發(fā)射8發(fā)子彈——對于那些面對使用著栓操步槍的士兵的美國軍人來說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火力支持。
G3:點30口徑M1式卡賓槍。這種發(fā)射短版點30口徑子彈的制動能力很差的半自動武器并不是要真正作為戰(zhàn)斗步兵武器來使用的,裝備它是作為沖鋒槍和手槍的替代品供給基層指揮員、重武器操作手、車輛人員和后方地區(qū)人員的。不過,輕便——5.45磅(2.472公斤),幾乎只有9.5磅重(4.31公斤)的加蘭德步槍的一半——和射速快的優(yōu)點讓它深受歡迎。圖中綁在槍托上的彈夾包里裝了兩只15發(fā)裝備用彈夾。
G4:點45口徑M3式?jīng)_鋒槍。價值僅25美元讓這種武器比戰(zhàn)爭晚期替代它的M1928A1式湯普森沖鋒槍便宜些而且也簡單得多。這種“黃油槍”在美國兵手中很少見到,因為它們是采用了相對粗糙的鋼材沖壓制成的新一代武器;傳統(tǒng)工藝制造的湯普森沖鋒槍的持續(xù)高聲譽以及步槍和卡賓槍的成功也讓它至多只能是個配角。不過在短距離內(nèi),它的點45口徑子彈擁有很好的制動力。
G5:60毫米口徑M2式迫擊炮作為排級武器時經(jīng)常配置在連的武器排中。它的總重量為42磅(19.05公斤),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以每分鐘18枚的速度發(fā)射3磅(1.36公斤)重炮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攜帶的彈藥量),射程為100(91.44米)碼到2000碼(1828.8米)。
G6:M3型戰(zhàn)壕刀。最初并未作為刺刀來裝備的它經(jīng)常被******上由士兵攜帶。一款類似尺寸的刺刀也被用在加蘭德步槍上。
G7:MkIIA1型爆破手雷,這是標準制式的步兵全用途手雷。
G8:加裝了用于******管上的“手雷發(fā)射安裝器”的MkIIA1型手雷,這使手雷的射程達到了250碼(228.6米)。
G9:采用纖維質外套而非鋼制外套的MkIIIA2型“攻擊”手雷僅能依靠其爆炸沖擊波的效能;它被設計用于進攻部隊近戰(zhàn)使用,而其最多的使用方式是清理建筑物和碉堡。在執(zhí)行諸如特殊任務時,它出手后的不確定性讓破片手雷相比它來說更常見。
G10:發(fā)射7發(fā)裝彈夾的點45口徑柯爾特M1911A1式半自動手槍,其點45口徑子彈具有相當大的制動力;不過和所有手槍一樣,在短距離上的精準性讓其成為遭遇戰(zhàn)中最后一件保留的武器。

H:英軍房屋防守戰(zhàn)術
雖然依據(jù)了1944年的官方檔案來描繪,但這幅房屋截面圖是以先前國民衛(wèi)隊在1940年至43年制定的草案為基礎的,并在1942年供正規(guī)軍使用的出版物《作戰(zhàn)戰(zhàn)術和戰(zhàn)斗訓練指導手冊》中出現(xiàn)。
H1:閣樓位置被拆掉少量磚瓦來制造出供觀察和狙擊的孔洞。閣樓的登樓口被擴大并安裝上堅固的梯子。狙擊手也可以在屋頂部分找到他們的位置。
H2:二層的底板和天花板經(jīng)過了木制支撐物的加固,托梁的直角處布置上了“頂角坎”和“底角坎”,兩層沙袋則鋪在地板上。所有的玻璃窗都被敲碎并安裝上防手雷網(wǎng)。麻布或毯子制成的窗簾遮蓋住窗戶的上半部,這樣步槍手可以在室內(nèi)深處看不見的地方以傾斜角度開火。家具里裝滿碎石或沙袋以起到保護作用。穿鑿地板開出了新的樓梯通道并安裝上樓梯作為二層和首層之間的快速通道。任何手邊可用的容器都被裝滿水。不需要開火或瞭望用的窗戶都被厚木板、波紋鋼或防手雷網(wǎng)堵死。
H3:首層。被稱為“六角形手風琴”的帶刺鐵絲網(wǎng)卷繞著房屋一圈布制以防止敵人從門窗入內(nèi),而窗戶上也會布制鐵絲網(wǎng)卷;加裝帶有外露的釘子的厚木板會打消敵人從窗臺爬入的念頭。地面和天花板同樣被木制支撐物塞滿或加固,內(nèi)部門道的門楣也同樣如此。裝滿土的家具也會為射擊點提供保護。
H4:樓梯的欄桿被拆掉,階梯上覆蓋住嵌滿釘子的木板。一條窄的樓梯通道得到保留直到攻擊即將到來,那時準備好的最后幾塊板子才會被鋪上。
H5:所有的隔段墻都被打穿出匍匐用的洞口,這樣防守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房屋的同一樓層中。浴缸里盛滿水以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H6:首層對外的戶門被裝滿土的家具和沙袋阻住,只留下一條小縫供觀察和射擊用。
H7:排水管和爬墻植物被去除只剩下首層之上的部分,這能阻止進攻者試圖攀爬到高層的窗戶位置。
H8:地窖成為了儲存彈藥和其他后勤物資的地方。橫梁進行了加固,樓梯也準備用釘滿釘子的木板阻塞住。任何對外的門都確保安全。甚至在房屋程度不同的毀壞以后,地窖仍能作為最后的據(jù)點來使用。